特稿/最重要實事求是

  圖:《大公報》推出系列報道,反映不同居住環境的市民對垃圾收費的意見,近日更赴日本,直擊所謂「日本經驗」的真相,探討當地的垃圾處理安排在香港是否行得通。
  圖:《大公報》推出系列報道,反映不同居住環境的市民對垃圾收費的意見,近日更赴日本,直擊所謂「日本經驗」的真相,探討當地的垃圾處理安排在香港是否行得通。

  近日,坊間有聲音認為垃圾收費既然已立了法,就要推行,而且可借鑒所謂「環保模範生」日本的成功經驗。大公報記者日前走訪日本,直擊當地的垃圾處理情況,發現推行垃圾收費確實要有足夠配套、循序漸進才行,日本施行多年仍有很多問題,香港不應為學而學、為做而做。

  原來,日本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並非環保回收的優等生,至今只有20%的家庭垃圾會循環再造,高達78%的垃圾仍需透過焚化爐處理。現時全國推行垃圾收費地區僅有六成。大公報記者在大阪旅遊區街頭,發現仍有到處亂扔垃圾的情況,商戶的垃圾在店外擺過夜等待清理,環境衞生並不理想。

  事實上,日本的垃圾分類和收費政策因地制宜,是「各處鄉村各處例」,用指定袋亦非「一刀切」,但家中要有空間放三個不同的垃圾桶。記者走訪岡山縣玉野市,了解到當地居民需輪流擔當社區清潔站的當值人,負責管理及清潔社區清潔站。香港與日本在生活空間、回收配套以及環保意識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因為立了法就要硬推,不理是否可行,甚至搬日本出來做榜樣,實在荒謬。殊不知,日本那一套在香港肯定水土不服,行不通。其實,事物是變化的,即使修改法例也是常事,何必鑽牛角尖?最重要是實事求是,講效果。\大公報記者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