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醫療難題由公務員先試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公院睇病難,私院睇病貴,醫療問題困擾市民,政府公務員亦不能倖免。筆者諮詢本地主要公務員團體,都認為政府應將優化公務員及其家屬的醫療福利放在較優先位置。

  優化醫療需財,但增撥資源並非唯一的辦法,換個思維,換個場景,「優化兼慳錢」絕對有可能。目前特區財政較緊絀,善用大灣區資源互補,可為優化醫療帶來新氣象。

  日前,當局在特別財委會書面答覆議員的提問,顯示在職公務員及其他合資格人士(包括家屬),在21-22及22-23兩個年度,使用醫管局專科門診分別為127.8萬及131.1萬人次,總成本為20億元及22億元,即每次成本為1,607元及1,684元。這個成本到底貴不貴?盧寵茂局長於2020年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港大深圳醫院就專科門診病人的平均收費約為420元人民幣(454港元),未及香港成本的三分之一。

  看看輪候時間,威院、伊院和瑪麗醫院都設有公務員專科門診,但輪候時間並不理想,特別是內科,伊院公務員新症的輪候中位數是143星期,即約3年。

  「香港等幾年,北上幾日搞掂」的醫療例子俯拾皆是,在醫務衞生局努力下,醫療福利「過河」有不少進展,包括長者醫療券新增7個大灣區醫療/牙科機構作為使用點。趁這勢頭,應着手研究讓更多病人包括公務員及其家屬「福利可攜」,以「錢跟人走」方式資助他們到內地接受專科醫療服務,既可減少輪候時間,增進病人福祉,未來亦有望大幅降低政府醫療開支,何樂而不為。

  以港大深圳醫院為例,全年門診量可達200萬人次,有餘力接收本港病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正是一例。大灣區內有很多優質公、私營醫療機構,隨着醫療券未來進一步增加使用點和擴闊用途,大可考慮先從公務員醫療福利先行先試,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便利他們北上就醫,縮短輪候時間,亦有助減少醫療福利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