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創共享/傳統企業變革 須選對新航道\天九共享集團CEO 戈峻

  最近有媒體報道,今年前三個月,全國便有10家老牌百貨關門歇業,有部分老百貨更是已經運營近70年之久。而今年頭兩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按年增長15.3%至2.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開門紅」。因此有言論認為,市民消費潛力可觀,只是老百貨分不到一杯羹,被淘汰也是市場法則的必然結果。但在筆者看來,老百貨被市場淘汰非必然,關鍵在於他們是否拒絕躺平,借外力選好航道。

  據中國零售商業綜合服務平台、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去年全國有21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包括太平洋百貨、永旺、百盛、解百、大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值得注意是,截至今年3月底,再有10家老百貨宣布停業閉店,其中有5家徹底退出市場,另外5家屬升級或徹底拆除改建。10家閉店百貨店中,年資最淺的天津市濱海新區伊勢丹也運營了11年;而宣布拆除重建的上海六百和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分別成立於1952年和1956年,已經運營近70年;天津伊勢丹南京路店、廣州番禺友誼商場和上海匯聯商廈也已運營超過30年。

  上述歷史悠久的老百貨曾經是城市的繁華象徵,如今卻難逃市場淘汰,是什麼原因導致其衰落?顯然與整體消費力的升降也沒太明顯關係。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2.15萬億元,年增15.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2萬億元,年增14.4%。春節期間,重點監測即時電商平台銷售額亦錄得32.2%增長,可見消費者購買力仍然強勁。

  老百貨的沒落,有人歸因於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平台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所致,消費者通過手機APP或小程序下單,商品在短時間內就能送到。這種購物方式不僅節省時間,還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相比之下,傳統百貨商店的購物體驗顯得相對滯後,無法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對即時性和個性化的需求。而三年疫情的特殊時期,進一步加速了老百貨消費人群的流失。

  除了消費者購物習慣發生根本性變化,也有認為老百貨自身的因循陳舊,是導致其逐漸失去市場的主因之一。無論是經營模式、消費體驗、品牌形象和文化氛圍營造上均存在不足,缺乏趕上潮流的意識和投入,因此逐漸在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消費零售市場中,老百貨被市場淘汰是消費者用腳投票和市場適應性規律的必然結果。

  主動求變 折騰不是盲幹

  無疑,在這個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的時代,不止老百貨,還有不少老行業、老產業都在變革的洪流中面對生存問題。當數字化、智能化變得越來越緊迫,這是每個企業遲早要過的坎。過不了這個坎,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將越發明顯,這就是天時、不可抗拒,並不讓人意外。

  但要說被市場淘汰是必然,這結論卻不盡然。傳統企業正面臨創新競爭的巨大威脅,選擇躺平肯定是束手待斃,但相信這絕對不是大多數企業家的主動選擇,只是我們不單要有面對時代挑戰的勇氣和底蘊,也要具備有效面對挑戰的法門。

  可以說,企業家都是折騰出來的,科技創新的變革對傳統企業是一種折騰,因為他們被迫航行在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科技海洋中,但折騰不等於瞎折騰盲幹,而是要選好折騰的方向,排除障礙,有章法地去折騰。

  正如大海航行靠領航,傳統企業要在科技的浪潮中了解和辨別未來趨勢,選對下一個高速成長的航道,同樣要借助外力引路。平台正是傳統企業的外力,平台有能力憑藉其專業,以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方式推演小趨勢,並在這些小趨勢中挖掘最能適應新科技時代下的航道。這個能力就像燈塔,指引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照出康莊大道,平台可以撬動優勢生產資源,通過機制、跨區域落地等,為企業匹配所需,縮小資源水平差距,為企業避開暗湧,就如同領航員一樣為企業家處理「折騰」,讓企業更效率地邁向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