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泥泥狗 昇華藝術品

  淮陽,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因在淮河之北而得名。相傳在原始社會時期,伏羲興漁獵,正姓氏,制嫁娶,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為了感恩他的功德,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周口的先民便在此建立伏羲陵墓,史稱「太昊陵」。而狗是伏羲馴服的第一種動物,於是伏羲逝後,他的子孫就用泥土捏製狗造型的泥塑為他守陵。淮陽太昊陵廟會上的泥塑玩具有可愛名字,叫作泥泥狗。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趕廟會的人幾乎都會買一兩個泥泥狗帶回家給孩子當玩具。如今,泥泥狗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走入了富有中華傳統美學特色的當代藝術品之列。

  文、攝:戚紅麗、劉蕊 河南報道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淮陽泥泥狗傳承人邵波手中,泥泥狗變成了可以進行展示的當代藝術品。邵波說:「過去很長時間以來,泥泥狗就是廟會上的一個小玩具,鮮少有人用詩詞歌賦來讚頌它,但如今我們要通過創新,昇華泥泥狗的美學價值,讓它成為當代藝術,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得更好、更美、更久。」

  大膽創新 不一樣的傳承人

  「最傳統的泥泥狗是這種小『泥邊』,造型像小鳥,可以吹響。」邵波告訴記者,小泥邊捏起來比較簡單,「搓一個小條,用大拇指一按,再戳個空上個色,等着風乾基本上就可以了。」邵波拿起一個小泥邊吹了起來,聲音響亮而清脆。「這是來自遠古的呼喚。」邵波說,很長時間以來,泥泥狗就是一種民間小玩意,老一輩製作泥泥狗也都處於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製作方式代代相傳。

  邵波希望能夠做不一樣的「傳承人」,「當我這一代再往下傳承的時候,我希望能夠留給大家一個更有生命力、更有美學價值、更有藝術追求的泥泥狗。」在他手中,泥泥狗的造型越來越多樣,體積也越來越龐大,保存也越來越長久。「23年間,我們創作了2,000多種泥泥狗作品。」同時他還大膽創新,引入陶器燒造技術,以陶土為原料並加以陶藝化空心處理,「這樣泥泥狗不僅結實輕便,而且色彩也不容易脫落,收藏與藝術價值得以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彌足珍貴 承載中國古文明

  邵波把淮陽泥泥狗稱為「中土美學大IP」, 他解釋中土有三個意思,其一指華夏大地本土,二指心中那片理想的泥土,三指文化上的鄉土中國。淮陽泥泥狗所用的泥,正是太昊陵附近的泥。體驗包中的泥塊已經過錘泥、和泥的步驟,可以直接捏塑。一塊長方形的泥塊,在邵波手下很快出現了一個龍的身形,接下來就是點畫上色。談及對泥泥狗的喜愛,邵波說:「泥泥狗就是我的夢中情人,之前我做過廚師、工人,都不開心。只有開始做泥泥狗,我才覺得真正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邵波認為泥泥狗歷經數千年歷史流變而傳承,延續着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蘊藏着中原伏羲、女媧神話遺蹟,承載着中國這個東方古老文明古國的「神聖圖騰印記」,極為彌足珍貴。「女媧用泥土造就人類,如今我們也要用腳下的泥土造出自己的藝術品,造出自己的一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