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茶遊記】轉經路上長壽村

◆永支村優美而僻靜。 作者供圖
◆永支村優美而僻靜。 作者供圖

  良 心

  在曲登閣取了打開聖地之門的無形鑰匙,就可以踏上梅里雪山的外轉經之路,向着雲嶺鄉方向走去。雲嶺鄉地處德欽縣城西南部,雲嶺山脈斷裂褶皺帶及梅里雪山山脈下的瀾滄江峽谷,東靠白馬雪山與奔子欄鎮毗鄰,南連燕門鄉,西靠梅里雪山東麓,北接升平鎮和佛山鄉。雲嶺鄉地質結構複雜,為山高箐深的地形。最高點是西部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瀾滄江邊,海拔僅1,945.1米。

  體力較好的徒步者大轉山,一般的行程是9天左右,體壯藏民則只需5天。由於雲嶺鄉和梅里雪山的地形複雜,溝壑眾多,加上山區天氣無常,道路多變,古時梅里雪山地區的茶馬古道就隨着山勢和氣候不斷變化。因此不同季節、不同鄉村轉山的具體線路會有交叉不同。近年來更因為山區各地爭相發展旅遊,開發了不少新路線,打造了不少新景點,自然也編出了不少新故事。因此有關梅里雪山外轉經的起始點及取鑰匙地方和故事等,都有許多不同版本。但外轉的大致路線是從德欽縣城出發,順時針依次經過德欽雲嶺鄉查里桶村(南大門)、多克拉埡口(西藏)、察瓦龍(西藏)、說拉埡口(西藏),再回到德欽梅里石(北大門)。

  第一天大多是在德欽縣城養足精神,備足裝備食品,然後經查里通村到外轉經的起點永久村或永支村。查里桶村隸屬於雲嶺鄉,是梅里雪山轉山的重要節點和驛站。從德欽縣城坐車到瀾滄江邊的德貢大橋,下車過橋有一座白塔。經白塔沿着江邊往北走,大約2個小時可抵達永久村。中間會經過一個叫「真興塘」的地方,據說真興塘是卡瓦格博神放馬的地方。這裏一座小廟的臨江圍牆下,有一青色岩石,傳說是藏有開啟勝樂宮殿大門的鑰匙,岩石被轉山人頂禮而變得油光可鑒。永久村在瀾滄江的西岸,海拔約2,600米,是建在很高的山坡上的藏族村落,整個村子被核桃樹所簇擁,村口路邊滿是成片的曼陀羅花。這裏就是梅里聖山外轉的起點。

  從永久村沿着土路一直往南,緩慢上坡,約2小時來到外轉經路上第一個小埡口——多拉埡口。多拉埡口海拔3,220米,埡口掛滿經幡,被稱為是卡瓦格博的雨傘。從埡口俯瞰大峽谷,景色壯觀。翻過埡口後一路下坡到達永支村。永支村也是雲嶺鄉的一個自然村,有一百多戶人家,大部分都是土著藏民。山上還有個小村,村民都是傈僳族人。現今從德欽也可以坐車沿鄉村公路直接去永支村,雖然路面較窄,比較顛簸,但風光很美。路的左面是高聳入雲的大山,右面的懸崖下面就是奔騰的瀾滄江。到了羊咱吊橋後,換騎馬到永支村,還需約2個小時。這一帶是聯合國專家考察「三江並流」德欽地區的核心地段,東臨瀾滄江,西連怒江,多格拉山和孔雀山等山脈在兩江之間,形成南北縱橫的分水嶺。

  永支村村口東面,左邊為太子雪山山脈末端,右邊為孔雀山山脈末端,形成了永支村的「東大門」。永支村連接迪慶州德欽縣和怒江州貢山縣,與相鄰的永久村,都是卡瓦格博外傳經路上古老的起點。以前從永久村出發外轉經的比較多。近年來西藏那邊過來的轉經者越來越多地從永支村出發,於是轉山的遊客也跟着從永支啟程。現在的永支村可以說是卡瓦格博的門戶,也是遊客和信徒在梅里雪山東大門落腳的第一站。轉山的人進入永支村之前要在山外位於瀾滄江邊河谷的支信塘小寺廟取得轉山鑰匙,隨後開啟東大門,正式踏上朝聖之路。所有朝聖者都要在永支村借宿一宿,然後在村中泡溫泉淨身(進行轉山前的聖浴),第二天再啟程轉山。永支村村民祖輩以種植小麥和粟米為主,同時放牧犛牛。近年來永支人又多了一項創收的營生,就是替卡瓦格博外轉經和穿越兩江的旅行者提供嚮導與馬幫服務。

  永支村海拔僅2,000米,四面環山,只有一條道通向外面的世界,鄰村都在10公里以遠的山外。但這裏不僅有雪山冰川、急澗險灘,還有原始森林、草甸湖泊。永支村有三條河滋潤着秀美的村寨。由於水多,遠遠近近的植物都很茂盛,一年四季都變換着深深淺淺的綠。永支河從東大門流入瀾滄江,沿河原本有瑪尼石刻,因無人保護快消失了。村裏至今流傳着這樣的傳說:卡瓦格博騎着白色戰馬帶領他的部下選擇在優美僻靜的永支村安營紮寨,然後在東大門永支河谷留下了聖跡,當地藏民將永支村尊稱為卡瓦格博的養馬驛站。孔雀山高達4,000多米,上面有永支村村民賴以生存的肥美牧場。騎馬上孔雀山,沿途的高山飛瀑、急澗險灘、雪山峽谷、草甸小溪、各類花木,給人賞心悅目的愉快。立於高高的孔雀山之巔,茫茫群山俱在腳下,頓感宇宙盡在心中。連綿起伏的山峰,猶如長龍騰越,又似波浪湧動。山脊如筋骨隆起,莽莽蒼蒼。藍天和青山相連,群山環繞成了一個丘陵的世界。永支村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靜謐之境,是一個人間天堂。聯合國專家吉姆·桑塞爾在永支村考察後大為動情,連聲讚美道:「好一個璞玉渾金的村莊。」

  早晨推開居室的小窗子,無與倫比的景致便映入眼簾:兩座大山之間,太陽金紅的微光在閃爍,一抹胭脂紅塗在遠遠的白馬雪山尖上,朦朧的霧氣,柔柔的陽光,蒼翠的古樹,裊裊的炊煙,古樸的藏式房舍,好一幅和諧靜謐的家園圖景。迷離的嵐氣蕩在村莊的上空,晨光撲在村口古樸的轉經房上。村裏的藏族百歲老人們,手搖着轉經筒,圍着轉經房慢慢轉悠。一圈又一圈,嘴裏唸誦着經文。他們額頭上的皺紋或聚攏,或疏散,全都透露着佛一般的微笑和安詳,笑成彎月亮的眼睛分外慈祥。每天,他們都以不變的定式到村口的轉經房轉經誦佛,然後,相挨着坐在轉經房前的空地上,曬夠清晨的太陽,再慢悠悠回家,讓平靜的歲月緩緩流淌……他們一輩子守着屬於自己的藍天和白雲,小麥和粟米,雞鴨和牛馬,守着屬於自己的緩慢卻不乏情趣的日月。用大山給予的曠達和平靜,等待着播種,等待着收穫。

  融在暖暖的晨光裏,用心與這些長壽老人作無聲的交流。細讀着他們額上歲月滄桑刻鑿的皺紋,感悟着他們恬靜滿足的心態。農事操勞讓他們身強體壯,多皺的笑臉上,還閃耀着在當今虛偽和冷漠世界裏尋找不到的親切和善良。不由得想起現代許多人疲於生計的繁忙,名利的抑鬱,羈旅風塵,困頓市囂,欲聞一串咯咯雞叫聲尚可不得。心中不禁一陣陣的潸然……

  嗚呼,永支村裏人之高壽,究其根本,是他們的心境平和。因為,有了平和的心才會有平和的景,才能在呵護他人也呵護自己的氛圍中,永葆生命曼妙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