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品,有回響,才有長演的可能

◆《大狀王》劇中的經典片段。
◆《大狀王》劇中的經典片段。

  《大狀王》的創作歷時八年多,其間經歷了預演、大幅改動、公演、重演,還遭遇了疫情帶來的長時間停頓;一路不斷打磨,逐漸成為成熟、成功的商業作品,2022年及2023年兩次公演共演出32場,售出超過25,000張門票,亦吸引不少內地及海外觀眾專門赴港觀看。

  從一開始,一眾主創的目標就不單只是打造一個高質的作品,而是希望藉此製作,探尋在香港打造長演劇目,以及本土音樂劇產業化的可能。

  「現在好像有點點看到路要怎麼走。」高世章說,「以前好像在打游擊,用興趣班的方式做音樂劇。市面上有多少人來看音樂劇?贊助文化的機構有多少會看重音樂劇?其實不多。到底有好作品先還是要有足夠的資源先,一直似乎都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對他來說,《大狀王》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2019年作品預演,嘗試了很多東西,卻收到不少負評,於是團隊狠心推倒重來,又碰上疫情,有了時間去砍掉重練。這樣的創作周期在香港可謂是奢侈。再加上很多不同的部門剛好到位,才促成了演出的成功,結果吸引不少外地觀眾來觀看,發現香港人原來是這樣寫音樂劇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不斷發酵,引起討論熱潮。

  要產業化,過硬的作品當然是王道;現在有了作品,又有了回響,業界就看到了長演的可能。高世章說,要長演,場地、人員等等配套香港其實還未完全完備,「但是有了作品,就是走了一半了。」

  票價仍有營利空間

  音樂劇要產業化,長遠來看一定要賺錢,成功的商業營運模式不可缺少。高世章表示,《大狀王》現有的票價仍有調整空間。「特別是對於華語觀眾來說,我們真的很便宜。」《大狀王》2023年演出,最貴票價為$680,「很抵看!」方俊杰說,「600多塊在內地音樂劇演出只能坐樓上,但是在香港可以坐第一排,連上來回的車票仍然划算,所以我們還有空間。要產業化,一定要賺到錢。不是為了賺錢而做,但是不能說一直虧錢,一定要能回本。我相信是可以的,這個演出一定能慢慢走出一條路。」

  軟硬件需同步發展

  將音樂劇產業化,上海也在積極進行中。位於城市中心的亞洲大廈容納了10多個演藝新空間,被稱為「垂直的百老匯」,幾乎每晚都有數個演出在進行。高世章說,的確,將音樂劇產業化發展,香港開始得早,但走得慢。「上海發展非常快,不少朋友看完分享,演員不少都做得非常好,但在軟件的配套上,好像又有點參差,這是因為發展快的時候,有些東西就未必追得上,例如原創作品的配套就可能還未很成熟。這點韓國做得很好,大有大做,小有小做,都做得非常好。我很羨慕上海的發展,香港太慢了。」但他認為不同城市有自己的困難,香港也有自己的特點,未必需要完全去拷貝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方俊杰則認為,上海場地很多,硬件配套好。香港則是租場困難,更難有場地可以提供長演的演期,這種硬件上的挾制長遠來說也會限制軟件的發展。兩個城市各有優劣勢,需要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平衡發展。

  至於《大狀王》在未來是否可以成為更加成熟的IP,轉化成電影、話劇等各種媒介產品?高世章認為「絕對有可能」,「但要確保我們現在手上的東西是最強的狀態。現在我覺得差不多,但還可以再好一些,才能讓別人覺得不管是什麼形式都有發展的潛力。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