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千載 金銀器中的宋式美學

◆菊花金碗
◆菊花金碗

◆荷葉銀長盤
◆荷葉銀長盤

◆ 金穿玉摩竭戲珠耳環  受訪者供圖
◆ 金穿玉摩竭戲珠耳環  受訪者供圖

◆如意雲紋銀經瓶 主辦方供圖
◆如意雲紋銀經瓶 主辦方供圖

◆易縣大北城金銀器窖藏出土的銀鋌
◆易縣大北城金銀器窖藏出土的銀鋌

◆金包青金石慈姑葉耳環 受訪者供圖
◆金包青金石慈姑葉耳環 受訪者供圖

◆金鳳銀簪 主辦方供圖
◆金鳳銀簪 主辦方供圖

◆鏤空五佛金冠 主辦方供圖
◆鏤空五佛金冠 主辦方供圖

  百餘文物彰顯宋代生活風尚與民族交往

  金銀器作為貴重器皿,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即已誕生。商周時期,古人掌握澆鑄黃金的技術,金銀器初現其光。春秋戰國時代,金銀美飾青銅,及至漢唐,繁榮盛世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金銀器的鑄造得到了極大發展,鏨刻累絲,極盡堂皇。而隨着宋代世風綺麗、工藝精進,金銀器在民間亦蔚然成風。從宮廷到民間、從生活器皿到釵環首飾,人間百態、生活場景凝聚於這些金銀器上,定格至今。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滿庭芳——金銀器裏的宋代生活」特展,薈萃了120餘件/套文物,在彰顯宋代生活風尚與審美意趣的同時,亦讓區域文化特色在恢弘綿長的中華文明中互證互鑒,展期直至4月15日。◆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向芸 成都報道

  魚蟲鳥獸,杯影月華。金鳳銀簪,氣象萬千。宋人將美好心願託於生活細微、精工細作裏,是對世事的滿足和恬逸。是次特展分為3個單元,皆以詞牌取名,分別為「青玉案——桌案上的宴飲生活」、「念奴嬌——妝奩內的金翠明珠」、「定風波——民族間的交流互融」,通過120餘件/套易縣大北城窖藏金銀器、玉器、琥珀製品與以彭州宋代窖藏金銀器為代表的四川地區出土金銀器,帶觀眾管窺宋代風華與民族交往。

  杯盤碗盞 映照宋代富足生活

  因發達的城市經濟與繁榮的多元文化,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上的兼容並包、雅俗共賞,使金銀器使用等級限制也逐漸有所淡化,從皇室貴胄到市井百姓,都對金銀器很是推崇。如果說唐代金銀器呈現出氣勢恢宏、雍容華貴的時代藝術風貌,那麼到了宋代,隨着金銀器的商品化、社會化,則展現出清新素雅的時代風貌,不僅在紋飾、器型上別出心裁,在工藝技術上亦是推陳出新,更加充滿了生活氣息。

  宋人愛花,也將對於花卉的喜愛投射到金銀饌器上,各類花卉、果形的金銀器置於桌案上,既映照出日常生活中的富足,亦體現了宋人喜好自然、追求天真的審美意趣。走進展覽,造型優雅、紋飾精美的菊花金碗、梔子花盞、蓮花形銀盞、瓜形金盞等花、果形器皿,讓人眼前一亮。比如彭州市金銀器窖藏出土的菊花金碗,是宋代金銀器中最常見的器形之一,以器底作花蕊、器壁作花瓣,將器物的紋飾與器形有機結合,彷彿讓人手捧一朵盛開的菊花。而易縣大北城金銀器窖藏出土的荷葉銀長盤,則將長盤製成荷葉狀,通常用於席面鋪設餖飣或承托酒具,體現了宋代金銀器製作中極為盛行的捶揲技藝。

  經濟繁榮的宋代酒文化盛行,飲酒用具也成為宋人精心雕琢的對象。無論出土自易縣還是彭州,酒器皆是金銀器大宗。透過展覽中的如意雲紋銀經瓶、異獸紋執壺、鎏金花口銀盞、龜座酒籌、鳥紋高足杯、銀酒船等精美酒具,彷彿能看到宋人飲酒宴樂時「一曲新詞酒一杯」的瀟灑迭蕩。

  釵簪帶環 再現宋人雅致審美

  早在舊石器時代,女性便已用小巧美觀的裝飾品裝點自身,不同時代的首飾是當時社會面貌、審美風尚的直接反映。在宋代,人們享受生活、崇尚古樸淡雅,女性首飾雖較前朝更為簡潔,但也體現了對美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是次展覽中的諸多裝飾品,或造型簡潔、或紋飾精巧,透露出宋人生活細碎的精緻與世相的千姿百態。玉孔雀銜牡丹鎏金銀腳簪有雙面透雕白玉簪首,類似唐五代風格;而金鳳銀簪則以金片包裹方式與銀簪相連,金鳳展翅立於祥雲之上,不僅是首飾中引人注目的款式,也在文學作品中被賦予了更多關於情意的寓意。

  在宋代,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漢文化不斷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使得其日常金銀器皿都或多或少展現出多民族審美特色。展覽中的諸多對繁複精巧的金銀耳飾,就讓觀眾看到明顯的宋遼文化互融互鑒的藝術特徵。比如展覽中的一件金穿玉摩竭戲珠耳環,由白玉碾琢為遼代常見的「摩竭戲珠」樣式,但上方金穿耳部分是蜻蜓立在一束花葉上,又具有濃厚的大宋風格特徵,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和輻射。而金包青金石慈姑葉耳環也十分典型,耳環通體採用中國常見的慈姑葉造型,鏤空梅花金片包鑲,內裏則是青金石,而青金石基本為「絲綢之路」進口,其色如天,被歷代人們所喜愛。

  在宋代,腰帶是區別身份的重要標誌,展覽中也有桃形鎏金銀帶銙、鎏金銀鉈尾、鳥與荔枝金飾等男性佩戴之品,所用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透露出其價值。

  金葉銀鋌 實證邊境貿易交往

  1005年,「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數十年的爭端,此後百年間,宋遼邊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宋遼百姓得以樂享安居,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愈發深刻,金銀玉帛成為其時民族間政治、經濟、貿易交往的貴重物品。易縣曾是多民族生活雜處地帶,展覽中展出的福州同天節銀鋌、英州軍資庫銀鋌等充當貨幣的金銀器,作為宋遼兩國間政治、經濟、貿易交往的重要媒介,成為管窺宋遼邊境貿易和民族交往的實證。

  劍環式雙鳳紋金飾、水晶葫蘆串珠等則見證了隨着佛教的傳播,中華文明多元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融。易縣大北城金銀器窖藏出土的串珠及飾件可以組合為一套項飾,此類項飾在宋遼金時期多有出土,在契丹墓葬中尤其常見,這些不同材質的串飾形制或許受到了佛教傳統飾品「瓔珞」的影響。

  展覽中還展出了一件鏤空五佛金冠。金冠頂部5個波曲由中間向兩側漸降,正面中央一尊帶火焰背光的蓮花坐佛,兩邊又各有兩尊上下分列;留白處卷草流雲均為鏤空,冠口兩側各綴一朵銀質流雲及其他掛飾,是佛或菩薩的頭冠,整體非常小巧但製作卻異常精細。

  執行策展人劉秋佚表示,是次展覽透過宋代人日常生活使用的碗盞、器具、首飾等文物,並用宋詞、宋畫營造還原宋人的不同生活場景,希望從宴飲、妝奩、貿易3個視角,打破窖藏金銀器這一專業名詞的「陌生感」,讓觀眾「穿越」到宋代,感受有雅有俗的兩宋煙火氣與喧囂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