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非西方市場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城市都面對市場發展方向的調整,主因成本上升,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外遷。區內製造業升級轉型,如汽車產業轉型至新能源,基本上以內銷為主。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電池產業亦從配套而興。但如華為、中興、大疆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似乎從原來電子、電腦加工生產成功升級,且在科技方面開始趕上發達國家。可是,高科技產業的就業能力有限,要求高技術人才,且投資龐大。國內和國際競爭不減,市場淘汰激烈。以深圳為例,在國家支持下,國企與民企都發展不錯,轉型升級明顯地成功。即使就業情況改變,但亦是整個地區改頭換面的過程。大灣區概念的提出,正反映國內對這個區域產業升級的信心和寄望。

  不過中美貿易爭拗有演變成美國為主的西方對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的圍堵之勢, 區內高新科技面臨市場、技術來源和資金的壓力。華為雖有突破但仍面對長期的制裁和針對。其他高科技產業成功的企業亦一樣會面對西方長期的欺壓。除了加強內部需求擴展外,出口市場的重點沒法不從歐美發達國家轉移至非西方國家,對大灣區不少企業來說,這會是一個大轉變,也是大挑戰。因為大灣區歷來集中歐美市場,非西方市場開拓有限。唯一的例外是深圳企業在非洲手機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大灣區無論香港、深圳、廣州,對非西方市場認識有限,興趣不大。因此開拓落後於內地其他地區,這會妨礙轉移市場的發展。例如中歐班列是近年一帶一路政策最成功者,可是大灣區參與有限。2023年中歐班列裏,廣東佔的列車班次只有5.6%,運量較多也不足10%。對比其他內地省市,如西北西南及至華東地區,差距巨大,不符出口大省的能力。顯示出以大灣區為主的廣東落後。

  什麼時候可追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