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什錦/江南百花雞\方曉嵐

  上圖:陳夢因所著《食經》至今已再版多次。下圖:江南百花雞。
  上圖:陳夢因所著《食經》至今已再版多次。下圖:江南百花雞。

  家翁是著名美食作家陳夢因(一九一○至一九九七),身為《星島日報》總編,因每日要看報紙大樣,便自嘲為「特級校對」,並以此為筆名。家翁在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三年出版的《食經》十冊,七十多年來在香港和內地再版多次,二○一九年應商務印書館之邀,出版了《食經》珍藏版上下兩冊,售賣至今。除了《食經》,家翁著書還有《粵菜溯源錄》、《講食集》、《鼎鼐雜碎》、《記者故事》等。

  《粵菜溯源錄》是家翁特級校對晚年的一部力作,書中記載三四十年代的「食在廣州」各系之源流、歷史掌故,以及逸聞軼事。

  廣州飲食最輝煌的年代,就是三十年代陳濟堂主粵政時期,那時家翁還是一個年輕記者,但他交遊廣闊,與陳濟堂一家甚為熟稔。父親當時經常出入於廣州著名的四大酒家:南園酒家、西園酒家、大三元、文苑酒家,這四大酒家主理廚政的都是高手,善於策劃和創新菜式,而家翁生性愛好美食,頭腦靈活,就經常被邀幫忙「出橋」。當時名噪一時的一道菜式,就是由文苑酒家所創的「江南百花雞」。

  這是一道細膩的工夫菜,粵菜中的「百花膠」,指的是蝦茸做成的蝦膠,嬌嫩的粉紅色,令菜式倍增貴氣。「江南百花雞」的做法是把新鮮雞的肉和骨拆出,保留全隻完整的雞皮,再把蝦茸和雞肉釀回雞皮內,重整為全雞,蒸熟後切件淋上琉璃芡。

  父親喜歡在家請客吃飯,他會先提早訂出菜單,交由我們去張羅,跟着他就不理了。在我家的眾多宴客菜式中,我們最怕父親的菜單中寫有「江南百花雞」五個字,有段日子見到它就如噩夢開始。本想支支吾吾申請改個菜式,豉油雞?白切雞?父親說,某某老爺子來吃飯,他的牙不好嘛,這個「江南百花雞」最合適了!(噢……唯有多做隻拆骨豉油雞作後備!)

  雖然手拆全雞去骨,以及雞腿肉要全部去筋,這對我們來說完全沒有難度,但是,雞肉與蝦肉是仇家,最怕的是做出來的餡料有霉味,這樣整碟菜就不能吃了,但未切開上桌時根本不知道是否有霉味,這才是終極的噩夢!

  就是因為曾經嘗過幾次失敗,後來經苦苦思量和實踐,終於有了心得。怪不得父親在《食經》中說這道菜:「廚師們為了簡便,大多數在製作蝦膠時沒有加進雞茸。」原來廚師們也不是只為了省工夫,更重要的是避免產生最麻煩的霉味而被食客們責罵。

  失敗乃成功之母,我最終悟出做「江南百花雞」的要訣:首先是一定要用活蝦來做蝦蓉(蝦膠/百花膠),冷藏冰鮮或死蝦完全不行;案板(砧板)和菜刀一定要事先徹底清洗並用沸水淋過,抹乾及晾乾才用,過程絕對不能偷懶;剁好的蝦蓉如果擱置時間長了,會收縮及分离出部分液體,是一種濃度低的溶膠,再拌入雞肉中,肉質就會容易變霉,所以蝦蓉必定要即做即釀即蒸。緊記這三項,就可以避免「江南百花雞」的蝦雞餡料變霉。

  近十年多我們教出了一位徒弟葉冲,他本是做印刷的商人,五十多歲退下來後閒遊無事,終日彈鋼琴和打高爾夫球。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個本來對中菜沒有認識的人做了我們的徒弟,現在主理一家很成功的私房菜「冲菜私房菜」,食客無數,曾接受多份雜誌報章以至電視節目的訪問。葉冲做的就是我們陳家的私房菜式,包括《食經》中的菜式,其中一道拿手好菜就是傳統做法的「江南百花雞」。近日中央電視台來香港拍攝「香港之味」,曾在冲菜拍攝了這道菜式。

  我和陳紀臨年紀大了,若要按照傳統古法花個多小時工夫,為「江南百花雞」去骨挑筋,已是力不從心,幸好有徒弟傳承手藝,足以慰藉陳家兩代人。

  敬愛的家翁「特級校對」陳夢因,感謝您用文字為傳統粵菜留下大量珍貴的紀錄,更感謝您對我的教誨和指導,真的好想好想,再做個「江南百花雞」給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