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醉翁亭裏的千古佳話
雁 翔
春日萬象更新,筆者日前隨一眾作家朋友赴安徽滁州采風,第一站便是大名鼎鼎的「皖東第一名山」——滁州琅琊山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醉翁亭。
醉翁亭掩映於綠林流泉之間,名列全國四大名亭之首。該亭造型為中國傳統歇山式風格,吻獸伏脊,四角高高挑起,如鳥展翅,古韻十足。亭前有一片竹林,別有情趣。亭中佇立一尊歐陽修立像,栩栩如生。亭旁立一巨石,上豎刻紅色篆書「醉翁亭」三字。亭前鐫一名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豈自稱翁」。景區除醉翁亭外,還有古梅亭、影香亭、怡亭和寶宋齋、馮公祠等九院七亭,風格各異、互不雷同,布局嚴謹、曲折幽深,素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的「讓泉」尤為亮眼,長年川流不息、叮咚作響。整個景區小巧精緻,極富江南園林特色。
18年前筆者曾拜訪醉翁亭,記得當年滁州文史學者程先生介紹《醉翁亭記》誕生的前因後果,其中簡約提及鮮為人知的內幕掌故——「歐文蘇字」的軼聞。返回後我查閱多種史書筆記及民間傳說,對這一千古美談瞭如指掌。趁大家在醉翁亭小憩,我打開話匣子,將「歐文蘇字」故事複述一遍。
宋慶曆五年(1045),38歲的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滁州地處江淮之間,山高水清,地僻事簡,民風淳厚,頗得歐陽修垂青。加之他施以仁政、治理有方,大得民心。翌年起常於政務餘暇去西南郊琅琊山觀賞林泉美景,攜酒暢飲於山水之間,或與山野村夫聚談、與民同樂,美景加美酒令他暫忘了被謗遭貶之辱,更忘記自己的太守身份,自稱「醉翁」。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矣」!
宋慶曆七年(1047)中秋,山上開化寺高僧智賢和尚見歐陽太守偏愛琅琊山,便在泉邊建造一亭,供太守來此休憩。歐陽修遂題名「醉翁亭」,後又寫下《醉翁亭記》,描寫滁州琅琊山四季景觀、朝夕變換及與民同樂場景,洋溢着親民愛民情懷和悠閒自適韻致,治理滁州政績也呼之欲出。正值不惑的歐陽修對《醉翁亭記》一文頗為得意,寫成墨寶請人鐫刻成碑立於亭畔,供人欣賞。數十年間,因前來遊客太多,來此拓印者更不乏其人,年復一年的摩擦使碑刻字跡越來越淡,歐陽修也於1072年謝世,下葬於河南新鄭縣。但畢竟這《醉翁亭記》影響太大,時人就想找一位大手筆重新書寫刻碑,以紀念這位文壇盟主兼滁州父母官。
公元1091年,54歲的翰林學士蘇軾(1037-1101)貶謫到潁州(今安徽阜陽),蘇軾乃歐陽修門生,堪稱書寫《醉翁亭記》的最佳人選!滁州士人於是力邀蘇軾奉獻墨寶。恩師雖作古多年,師生情誼猶在,獲悉此事,蘇軾自是欣然應允,揮毫潑墨連寫兩幅墨寶:一幅是草體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另一幅為楷書《醉翁亭記》。兩幅均為翰墨珍品,其中楷書《醉翁亭記》請工匠精心鐫刻成碑,使佳作得以傳世,也成為琅琊山一大勝景。如此美景、美文、美書三者兼備,使醉翁亭愈加名氣大振,天天觀者如雲,前來拓印者眾多。光陰如飛、白駒過隙,由於長年兵荒馬亂終使蘇軾書寫的石碑遭到毀壞和不翼而飛……好在明代取拓片再度刻石,現保存於琅琊山景區。
草書《醉翁亭記》原稿落入私人藏家之手。至元代元貞二年(1296),被大書畫家趙孟頫發現並作跋,長卷上另有書畫家趙子固手跡與印鑒。至明代,有宋廣、沈周、吳寬等人為之作跋。後又傳到文淵閣大學士及內閣首輔高洪手中,高洪加題跋後請來當時著名雕刻家文鵬刻石,但石碑被族人帶回河南鄢陵老家。高洪收藏的長卷真跡又被內閣首輔張居正所獲,張家敗落後長卷收入明代皇宮,不幸宮闈失火,化為烏有!留在河南鄢陵縣的石刻也因年代久遠而廢棄。幸好高洪的族孫高友文藏有一冊原拓本,清康熙年間據此重新刻石,立於新鄭高氏祠堂,現存於新鄭市辛店鎮歐陽修陵園。筆者曾於2018年夏前往新鄭辛店鎮歐陽修陵園,目睹草書《醉翁亭記》石刻共24塊青石精雕細刻而成。但見東坡墨寶果然龍飛鳳舞、筆力遒勁,尤顯珍貴,堪稱國寶!
佇立於琅琊山山麓醉翁亭前默誦《醉翁亭記》,憶起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與蘇軾這段神奇而感人肺腑的文字緣,我自感慨萬千。《醉翁亭記》寫盡了琅琊山美景與作者遊山的心境,筆墨清新、言詞酣暢,雖屬賦體,卻無半點雕琢,文中連用21個「也」字,尤覺音美韻悠,如沐春風。令我感慨的更有:歐陽修作為一名貶官,尚能在滁州留下《醉翁亭記》如此千古名篇和永久文化名片,一代宗師蘇東坡更能為恩師續寫墨寶,實乃強強聯手文壇美談!
行文至此,雁翔詩云——琅琊山前憶先賢,歐文蘇字呈美談。醉翁亭記今重吟,文化自覺蕩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