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體驗 增強消費動力
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 貴州省政協常委
疫後復常,港人在節假日北上消費已成新常態。今年復活節假期,北上人數再創疫情後新高,各口岸均呈人潮擁擠、水洩不通之勢。目前南下的內地旅客和北上的香港居民人次已形成較大逆差,香港要吸引旅客、提振消費,必先要進一步鞏固維護本身的傳統優勢,對新旅遊景點以及消費活動的扶持也需要加強。社會應將焦點放在促進社會創新、提升競爭力方面,如何打造新穎的、獨特的消費體驗,是進一步推動香港零售旅遊經濟長遠穩健發展的關鍵。
據入境處數據,2023年內地訪客入境人次為2,676萬,而2018年則為5,080萬,2013年為4,050萬,疫後的訪港內地旅客人次遠不如過往。兩地全面復常通關至今,港人經陸路口岸出入境人次約1.6億,約佔總陸路口岸過境人次的七成,表明現今港人較多使用口岸往來內地。此外,港人比以往更頻繁跨境,普遍傾向在周末和節日開始時離港北上,而在假期結束時返港。市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已對本地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積極開發高增值服務
誠然,因經濟前景不明朗、人民幣貶值及租金、人工成本升高帶來的價格上漲等因素,港人開始趨向內地物美價廉的消費品與服務。港深雖只有一河之隔,但畢竟在收入和物價水平上仍有差距,香港自然不應在「性價比」上下過多功夫,而是要回到「高增值」服務的定位。現時香港失業率低於3%,通脹率溫和,社會處於較健康的狀態,對於北上消費熱潮,大家比較擔心的是該趨勢對經濟、產業發展造成長期影響。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除經濟因素外,港人和內地旅客為何不再選擇在港消費?香港又應如何應對?
港深兩地間的陸路口岸周邊土地,發展有着明顯的不平衡。當香港一邊仍是大片郊野,深圳各口岸附近卻早已大興土木,交通方便,休閒娛樂購物設施齊全,形成充分成熟的規劃與布局,切合建設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方向。在這樣的落差下,消費者「有往無來」的現象並不難理解。
香港需要建立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提高本地競爭力。事實上,近年內地不少地方政府在文旅上爭相發力,全力吸引遊客。多地的文旅局與自媒體合作,甚至是局長親自上陣拍攝新媒體宣傳片,冀望擴大城市、地區的網絡影響力,親民的表現亦得到不少讚賞與支持。淄博與敦煌的景點一時風靡全國,正是有力佐證。在當下流量時代,如特區政府能主動、恰當地進行更多自我宣傳包裝,相信可獲得更多關注,助力宣傳。另外,本地服務產業應通過持續革新,以適應急速變化的消費模式與環境,提升產品多樣性和服務質素。各界也要加強宣傳本土文化潮流及風物,留住本地消費力並吸引旅客。
擴「個人遊」城市 迎接四方來客
政府還可繼續尋求中央的政策支持,例如開放更多省市居民申請「個人遊」。2003年,為幫助香港走出非典疫情後的低迷經濟,中央開始實行「個人遊」,之後內地訪港旅客大增,極大地提振了本港的旅遊業,並拉動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發展。近日,為回應香港社會的訴求,國務院批准陝西省西安市、山東省青島市新增為赴港澳「個人遊」城市,而上次更新已是2007年。現在內地居民生活水平漸高,有能力有意願花錢旅遊,未來開放更多城市居民通過「個人遊」來港旅遊,符合內地社會發展趨勢,相信可助力香港經濟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