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孟母三遷重境教 耳濡目染影響深

  上回導讀《列女傳·母儀》,以孟母「斷織教子」的故事為例,說明家庭教育對孩童的重大影響。然而,除了身教言傳外,境教對童蒙也有深遠影響,同樣不可忽略。所謂境教,即為童蒙盡力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其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漸漸建立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劉向《列女傳》所載「孟母三遷」的故事,正為境教的著名例子,其文曰: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鄒人孟軻的母親,世人稱她為孟母。他們的居所離墓地很近,孟子小時候常在墓間嬉戲,學了些喪葬祭祀的儀式,以模仿築穴埋葬為樂。孟母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遷家去市集旁。孟子又模仿商人,以吆喝叫賣為樂。孟母又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再遷家到學校旁。孟子便以模仿作揖謙讓、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為樂。孟母說:「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就定居下來了。孟子長大後,學習六藝,終於變成了大儒。君子都認為孟母善於感染教化孩子。

  註釋

  (1)鄒:戰國時鄒國(今山東省鄒縣境內),古名邾國,後併入魯國,改稱鄒縣。

  (2)孟軻:孟子,姬姓,孟氏,名軻,世稱「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3)舍:房舍。

  (4)墓間之事:指埋葬、拜祭死者的儀式。

  (5)踴躍築埋:踴躍,跳躍,引申為歡欣鼓舞貌。築埋,築穴埋葬之事。

  (6)所以居處子:所以,藉以,表示目的、根據或用途。居處,居住,此為使動用法,指使孩子居住。

  (7)賈人:商販。

  (8)衒賣:衒,同「炫」,沿街叫賣、炫耀。《說文》:「衒,行且賣也。」

  (9)學宮:諸生習禮誦論之所,古代地方官學的泛稱。

  (10)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引申指祭禮儀式。《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杜預注曰:「俎,祭宗廟器。」又《公羊傳·桓公四年》:「諸侯曷為必田狩。一曰乾豆。」何休注曰:「豆,祭器,狀如鐙。」

  (11)揖讓進退:指作揖謙讓、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12)六藝:儒家要求士人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

  學宮為鄰 觀摩論學

  據此可知,孟子小時候本住在墓地附近,他在耳濡目染下,漸學習到喪葬祭祀的儀式,並常以模仿其中細節為樂。按:喪葬本非趣事,惟孟子當時年紀尚輕,未能體會他人失去至親的痛苦,竟然嬉遊墓間,從中取樂。孟母深感此環境不利培育孩子仁愛之心,於是決定遷居,把家搬到市集旁邊。

  在那裏,孟子從商人身上學習到吆喝炫賣之事,並以模仿買賣謀利的過程為樂。按:商人謀利,手段不一,如不加以引導,或會讓孩童變得唯利是圖,甚或為利益而欺騙及傷害別人。孟母擔心此環境將令孩子重利輕義,決定再一次遷居,把家搬到學校旁邊。

  此後,孟子在觀摩師生論學的環境中,明白到文明禮教的重要,漸培養出謙讓之德,以出入朝廷,報效國家為志。孟母深感欣慰,從此定居,而孟子亦不負所望,認真修習六藝,終成一代大儒。

  順帶一提,據上述記載的故事,孟母從墓旁遷往市集,復再遷往學宮,明明僅遷居兩次,何以後人稱之為「三遷」?其實,「三」除了讀平聲「衫」以表示實數「三次」外,亦可以讀去聲「忏」以泛指概數「多次」的意思。孟母重視境教,為了有效培育孩子的品德,屢屢遷家以求居正,故後人謂之「三遷」,其用法當如「韋編三絕」、「三思而行」、「三省吾身」的「三」,非指三次之意。

  謝向榮教授(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