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價格戰與價值鏈\馬浩亮

  4月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國財長耶倫在廣州舉行了9個月以來的第三度會晤。與此同時的大洋彼岸,中美商貿工作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落幕。此前,根據雙方達成的共識而設立的中美經濟工作組、金融工作組已舉行了多次對話。三大磋商機制多管齊下,為中美經貿注入了寶貴的積極因素,這對於壓減「脫鈎」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對耶倫此次訪華,中方表示了明確的歡迎。不過,耶倫將相當多注意力放在了對中國「廉價商品」與「產能過剩」的批評上。在美方看來,中國依靠「價格戰」推動出口,搶佔國際市場,加劇了貿易緊張。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今年兩會期間曾表示,依託國家產業基礎、要素稟賦,特別是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的出口產品正在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上游攀升。這種「價值鏈」基本面的變化,正是中國外貿面對多重挑戰仍能保持較強韌性的關鍵因素。但這也是一些西方勢力有意無意所忽略的,他們極力渲染所謂「價格戰」。

  以汽車為例,在傳統燃油車時代,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長期被美歐日壟斷主導,中國處於低端生產組裝環節。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價值鏈向上下游大幅延伸,從上游動力電池到下游終端市場用戶服務,並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多領域拓展,深度重塑汽車產業生態。

  而在光伏產業領域,中國不僅擁有從原料到應用的最完整產業鏈,而且在清潔、環保技術方面引領綠色低碳轉型潮流,形成了供應鏈、價值鏈上的優勢,因而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才是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成為中國外貿「新三樣」的根本原因,而絕非所謂的「過剩」與「廉價」。何況,中國大力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並將擴大內需放在突出地位。譬如,汽車與家電、家居、餐飲並列消費的「四大金剛」,而新能源汽車已佔到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指責中國「廉價傾銷」是毫無根據的。中美加強財經領域對話,目的是增信釋疑,避免誤判。而正視事實,尊重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是必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