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人工智能重複「狼來了」的故事\李靈修

  圖:ChatGPT由「玩具」向「工具」的過渡並不順利。
  圖:ChatGPT由「玩具」向「工具」的過渡並不順利。

  人工智能研究企業OpenAI本周宣布,ChatGPT網站訪問者無需登錄即可使用AI服務。此舉極大降低了GPT使用門檻,但亦「暴露」出一個事實,OpenAI的算力不再緊張。而據高盛最新研究顯示,只有不到5%的企業正在使用生成式AI,而當前應用水平還不足以顯著提升生產率。

  儘管AI新聞時不時還會衝上熱搜,但不可否認社會關注度在逐步「退燒」。事實上,單就ChatGPT網站訪問量來看,去年就呈現出高開低走的趨勢。數據分析工具網站SimilarWeb統計,2023年1月訪問量環比飆升131.6%,2月環比漲62.5%,3月環比漲55.8%,等到6月份訪問量由升轉跌,環比下降10%,其後也再沒有明顯反彈。

  顯然,ChatGPT由「玩具」向「工具」的過渡並不順利。很多用戶在嘗試引入AI提升工作效率的過程中失敗了,最終降低使用頻率或者乾脆放棄。

  同樣是在本周,高盛經濟學家Jan Hatzius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布報告稱,除少數特定的高科技領域外,企業正式採用AI技術的比例仍然很低。初步數據顯示,生成式AI的發展小幅提高了勞動力市場需求,但對失業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運行成本過於高昂

  上述研究成果的確讓人感到吃驚,因為就在一年前,高盛才信誓旦旦地表示,全球有三億個就業職位面臨被AI取代的風險,而香港將成為最受衝擊的地區,約三成工作會「消失」。

  關於AI商用進程不及預期的原因,筆者此前也撰寫多篇文章(如3月2日刊登的《Sora會讓我們丟掉工作嗎?》)闡述過,主要概括為兩個方面:

  首先,輸出內容的Bug太多。由於GPT模型只能處理信息的相關性,而無法掌握事物的因果律,通常會出現「局部合理、整體荒謬」的違和感,極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可靠性及穩定性。譬如,我們在使用ChatGPT時,常會遭遇「AI幻覺」,即捏造事實或答非所問。這種偏差在文生視頻工具中又被放大了,特別是Sora將視頻輸出時間延長至1分鐘,給了AI更多的「犯錯」機會。

  其次,運行成本過於高昂。人腦平均功耗20瓦,且基本恆定;而一張英偉達H100芯片的最大功耗達700瓦,訓練GPT3.5(ChatGPT)則需要用到約3萬張H100芯片。有人統計過,ChatGPT每日消耗超過50萬千瓦時的電力,相當於一個美國家庭每日耗電量的1.7萬倍。此外,ChatGPT運行還需要大量冷卻水保持低溫。

  迄今為止,Sora未有計劃對外開放,更沒有為服務進行定價,很可能是因為背後的算力成本是一個天文數字。中金公司做過估算,Sora生成1分鐘高清視頻的費用可能接近100美元(約780港元)。

  比較優勢仍不明顯

  新技術能否大規模應用,不完全取決於技術的成熟度,還與成本比較優勢有關。眼下AI工具仍未形成比較優勢,但沒人能否認GPT的發展前景。也因此,筆者擔心會重現「狼來了」的一幕:人們在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中逐步脫敏,但當AI應用真正落地時又會手足無措。

  要知道,科技顛覆生活的周期越來越短,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好準備。人類歷史上,從建造第一條汽車流水線,到全自動化生產相隔了一百年,而智能手機的全民化普及不過十年時間。AI時代的改變只會更快、更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