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擬調整大學學費

◆蔡若蓮昨日表示,大學學費已多年沒有調整,強調不會急於大幅加費,而是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後,循序漸進調整學費。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資料圖片
◆蔡若蓮昨日表示,大學學費已多年沒有調整,強調不會急於大幅加費,而是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後,循序漸進調整學費。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資料圖片

  重申已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 循序漸進不大幅加費

  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政府消息人士曾透露特區政府正研究分階段增加8間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本地生學費,今年年底會有結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表示,大學學費已多年沒有調整,政府需要遵守收回成本18%的財政紀律,但強調不會急於大幅加費,而是考慮家庭負擔等因素後,循序漸進調整學費。她又提到本港會透過4大策略,並配合多項重要措施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強調與其他地區不是「你死我亡」,而是協同的合作關係,又透露北都大學教育城首幅位於洪水橋的土地,預計可於2026年交付予自資專上院校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

  教育城首幅用地料2026年交付

  香港大學的本地生學費自1997年至今仍然是4.21萬元,蔡若蓮昨日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上表示,應該檢視學費,並遵守收回成本18%的財政紀律原則,但同時,政府會考慮市民負擔能力、社會及整體公共財政情況等一籃子因素,循序漸進地增加學費,又強調現時的學生資助計劃會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在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問題上,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會透過4個重點策略,配合多項重要措施去落實,包括支持本地專上院校擴容提質、促進專上教育多元化、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以及加強與香港以外地區的交流及合作。

  她強調,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工作不再是「你死我亡」,而是要與其他地區發揮協同效應。此外,各專上院校已知悉「北部都會區」發展的藍圖及規劃主題,提交發展意向書時亦有加入相關元素,當局目前正整合資料,確保可達至產業聯動。

  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正致力推進「北部都會區」的專上教育建設,計劃在該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學院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通過共享區內資源和產業聯動,提升協同效應,吸引更多海外學術及研究人才來港,包括設立合作研究院等。

  目前各資助專上院校合共有2.3萬名非本地學生,其中約68%是內地生,其餘依次序是韓國、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及哈薩克等,而英國、美國和法國等地,由於當地高等教育機會較多,來港就讀的學生較多是研究生。

  支援非本地生融入港

  在支援非本地學生的工作上,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會在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援,包括延長非本地生畢業後的留港時間至最長24個月,亦容許他們提早於在讀期間於本地做兼職或實習,「有助非本地生更『貼地』,融入香港社會。」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應用科學大學,香港都會大學於上月獲批成為首間應科大,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昨日表示,局方未有就應科大的數量及成立時間表設定硬指標,又指發展職業專才教育不應只局限於應科大或某些資歷課程,而應多元化發展。

  就議員關注特區政府如何協助未升格為大學的自資院校成為應科大,他表示,若院校未有大學名銜,可與教育局溝通,同時申請大學名銜及成為應科大,局方可將之合併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