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勇於爭取機會展現自身能力更關鍵

◆范基柱。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范基柱。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劉博。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劉博。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黃恩儀。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黃恩儀。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青年女生參與科研,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有何特色?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生物科老師劉博觀察到,男女生修讀生物科比例十分平均,學生能力每年都有不同,男女生分別都曾考第一,「其實中學階段,學生對性別和能力概念還較模糊,更多是視乎自己對學科的興趣。」他提到,校內組隊參加創科比賽或活動時,亦不會考慮性別,更多是看同學的主動性及學習成績,前提是能兼顧學業,「我亦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情況:女生比起男生更願意表達對學術活動的興趣,會更主動為自己爭取機會。」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老師范基柱指,在傳統上,或認為男生擅長數理科學,女生擅長文科,但在自己的教學經驗中,他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女生數理方面公開考試表現亦非常優秀,並不比男生差,「我認為學生能力與性別無關,反而這些『傳統觀念』更值得去反思。」他認為,現今女生在科研領域愈來愈有勇氣展現自身能力,例如iGEM團隊中編程是由女生黃思華負責,「這是一般認為男生較擅長的數理部分,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拋去固有觀念 嘗試更多可能

  范基柱提到,雖然新一代學生成長過程中,性別定型仍存在,例如男同學報讀大學選擇護理專業明顯較少,但整體已有淡化趨勢,「現時有愈來愈多女生走進科研領域,對她們的質疑聲音漸減;所以男生也應拋去固有觀念,嘗試更多可能。」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是一所女校,該校老師黃恩儀指,校內女生為未來規劃時,都是思考自身是否適合相關行業或行業前景,不會陷入認定做工程或在工地工作很辛苦,女生不適合的「傳統」思維。

  她又引述在大學做科研的女友人指,現今很多人看法已經改變,更看重一個人是否具備能力,不會考量性別因素。

  HongKong-JSS成員、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男生劉宇軒則提到,在合作過程中看到了女同學們展示出的能力和才華,自己並沒有過多關注夥伴的性別,而是更專注於科研上,這樣的經歷讓他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