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理解」成難題 業界探索融入AI技術

  香港文匯報訊 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家務處處充滿變化,依照固定程式運作的家用機械人,往往難以做到「將碰掉的書本拾起」這類人類眼中簡單的任務。業界正研發利用訓練人工智能(AI)系統的方法,將大型語言模型與編程系統結合,希望創造出如同「理解常識」、適應性更強,運作更靈活的家用機械人。

  無法撿起掉落書籍

  環保與科技新聞網站earth.com報道,現時家用機械人的運作系統多採用模仿學習模式。在訓練中,人類操作員會先行引導機械人完成任務,再由機械人觀察人類的行動,記錄下完成任務所需流程。然而模仿學習無法涵蓋各類意外和變化,例如機械人已記錄「將枱上的一本書放進書架」的全流程,但若書本不慎掉在地上,機械人便會因「運行出錯」停在原地,無法理解「要將書本拾起」。

  專家們現時希望用AI技術,將複雜的流程拆分為更簡單、易於理解的動作,並提供更多記錄人類動作的動態數據供AI系統解析,從而令機械人理解將掉落的物體拾起來等常識。如此一來,機械人可以依照常識,自行修正運作期間的細微錯誤,無需重啟整個流程。

  融入AI技術的家用機械人,可以嘗試完成更多任務,例如史丹福大學「Mobile ALOHA」新型機械人系統研發團隊的任務清單,包括令機械人學會用開水煮蝦、擦去傢俬表面污漬、將椅子移動到指定位置等。不過想要令機械人學習「將洗衣機擰作一團的衣物攤開晾曬」之類複雜任務,估計還需要時間。

  分析指出,家用機械人需要學習在不可預測、充滿變化的環境中運行,僅依靠編寫複雜程序,顯然難以應對各類潛在變化,「家用機械人需學會如何變得靈活,其功能才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