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識處理 降溫有機制
經歷過三年多的疫情後,不少人提起發燒都怕怕,擔心因此而再次感染病毒。事實上,發燒其實是有其重要的生理意義。趁着4月7日為「世界健康日」,特別邀請了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內外全科醫生張兆麟講解身體恒溫機制和發燒的關係,讓大家重新認識發燒成因和正確的處理方法,以免對發燒過分憂慮又或太過輕視。
認識發燒之前,先了解一下人體的體溫以及恒溫機制。人腦底有一個地方叫做下丘腦,它是整個身體的恒溫總管,負責設定核心體溫於攝氏37度。日常生活中,如果因做運動或暴曬而令體溫超過37.5度,下丘腦就會發出信號,指令全身細胞幫手降溫,產生流汗,並感到口渴想喝水,目的是回到設定的37度。若因暴露於寒冷戶外令體溫低於35度,下丘腦接受到感覺神經的「指示」,使身體產生顫抖,微血管收縮,肌肉急速地收縮放鬆來釋放熱能,種種反應的目的,都是盡快把體溫升回37度。
那麼為何身體會發燒呢?張兆麟解釋說,原來當細菌或病毒入侵身體,受襲的細胞出現發炎反應並釋放求救信號,下丘腦收到通知後就會立即將核心體溫調升到38度或以上,務求造就一個高溫環境以激活免疫力,並同時令入侵的細菌及病毒難以存活,將它們的致病力減弱。
不過,人的體溫在不同年齡都有不同,例如兒童新陳代謝較快,體溫調整功能不穩定,體溫會較高,女性一般比男性平均體溫高0.3至0.4度,她們在排卵期和懷孕時的體溫亦會較高。因此會以36.2度至37.1度之間的範圍作參考。
非單一疾病 遇疑應求醫
發燒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身體受感染、受傷的一種警號,臨床上不少疾病都會引致發燒,因此還需要留意伴隨的其他症狀,有懷疑須立即求醫。
最常見是患流感,除了發燒之外,或兼有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疲倦和頭痛,亦可能出現嘔吐和腹瀉等;患腦膜炎時,會發燒同時可兼有頭痛、噁心及畏光;至於肝炎患者,發燒之餘,更伴隨噁心、黃疸及茶色尿的症狀。其他如腸胃炎、泌尿系統炎症、免疫系統異常問題等疾患也可導致發燒。
當發燒持續三天仍不退燒,如果夾雜其他病徵,例如咳嗽、屙嘔或抽搐,必須立即求醫以免出現併發症。
張兆麟呼籲大家有一點要緊記的,是年紀較大的長者由於新陳代謝較慢,故日常體溫可低至35.5度至36度,因此身體有感染而發燒也不明顯。若發現家中老人家量體溫時雖顯示36.5度,但卻出現打冷顫、疲倦、咳嗽甚至呼吸急促的情況,有可能已因肺部有感染而正在發燒,應立即陪同入院求醫。至於與家人或朋友同住者,當懷疑發燒是因流感引起,並同時有咳嗽及打噴嚏的症狀,宜在家中的共用範圍內及外出求診時戴上口罩,以防病菌經飛沫傳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