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鄰避」 促進科技應用

  黃冠麟 學研社成員、文化工作者

  寫於清明節。回想爺爺於疫情期間離世,我深受刺激,因跨境防疫,令我無法參與告別,也無法到靈前叩頭,終身引憾。後來我悟到幾個道理:愛要及時、不要把事情留到拜山先講、科技進步,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貼近。

  時代巨輪從不停步,各類型「不能」與「不為」者,陸續由科學技術難題轉變為人文社科探討。古人觀天曾被視為篡禁,今時香港科研團隊協助國家航天工程人員取月壤回地球,此事放諸古時肯定驚世駭俗,更可能會被視為謀逆。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到錢學森研發兩彈一星,今日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這些從想像到現實,都發生在最近的八十年間。科學技術進步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包括從追求大魚大肉到寧願付費也要健康飲食;疫情促進了電子支付平台和線上授課,連國際學術研討會都無遠弗屆。

  城市功能的突進往往需要強而有力的想像,有時是被巨大的不可抗力逼迫而成,如四川綿陽科技城。更好的方式是自行把握發展機遇,自我形塑革新,杭州亞運即為顯例。我還記得以前回惠州家鄉,坐上小麵包車,雨中爛路黃泥水飛濺身上,所以我很怕回鄉。今日長者已逝,明月依舊,我們對於內地的想像也更新了,選搭高鐵與公路大巴都平穩便捷。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面對今日全球都在後發加鞭,香港「智慧城市」講到口水乾了都無影,加支燈都要嘈,四處都無叉電位。城市龐大垃圾量明明可以用超級焚化爐處理,但因為鄰人「NIMBY」(不得在我後院,又稱「鄰避」)式反對而無法推進。惠州焚化爐可做到無臭無廢,飛灰也可做成環保磚。只要社會願意破開非理性的迷思,最新科技便有應用與普及空間。我相信,照着全球的明月自然也樂於照着獅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