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理性客觀認識香港經濟發展趨勢\葉建明

  隨着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落地實施,本港將迎來全力以赴拚經濟的新氣象。如何拚經濟,當前各方都在尋找良策。特區政府「搶企業」、「搶人才」、推動旅遊業重新繁榮等努力正在開始見效。但不可否認,一些人依然信心不足。如何理性客觀認識香港經濟,理解香港經濟發展的基層邏輯非常重要。為此我們既要看當前經濟之「形」,也要察長遠之「勢」。

  普通市民看香港經濟,主要從樓市、股市、遊客消費能力,以及政府庫房情況來看。其實,這多多少少都與美元有關。

  港元與美元掛鈎,與美元實行聯繫匯率制度,這是當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根基。但隨着美元的加息,香港利率不得不跟隨飆升,龐大的香港房地產行業顯然難以承受。有人粗算發現,買一套千萬元的樓房,每年供樓負擔大約在30萬元以上,這與之前香港低利率的情況相去甚遠。政府日前全面撤銷房地產「辣招」,雖然房屋的銷售量增加了。但大多是剛需,特別是內地優才專才購買。而房地產低迷對於主要依賴賣地收入的政府庫房來說,也免不了捉襟見肘。

  遊客購買力更是這樣。雖然現在遊客旅遊模式有變化,但消費、特別是旅遊購物是人的一種本能。最近向一些到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特別是女性遊客)調研,他們的普遍反映是,雖然他們很想買買買,但香港購物已經沒有競爭力。隨着港元升值,高檔化妝品、名牌手袋、服飾等等,價格與內地已經大致齊平。他們購買最踴躍的反而是活絡油等一批傳統的香港藥品、保健品。

  如果主要是美元因素,今年下半年美元減息的可能性存在,香港高利率的經濟環境可望緩解。但作為一個高度服務性的外向型經濟體,外界一有風吹草動,香港就嚴重傷風感冒,表明香港經濟結構性問題顯然需要動大手術解決。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香港可以集中精力全面拚經濟、拚發展。政府將從四方面開展重點工作。他特別強調,以北部都會區發展為新引擎,以產業導向為發展方向。

  香港是國家支持並定位的國際創科中心,發展創新科技的人才優勢明顯,有「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750萬人口中有超過40名國家兩院院士,5所世界百強大學。另外還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與中國科學院共建22所聯合實驗室。如此豐沛的資源,可以說世界上任何城市難以匹敵。目前香港的重點難點就在於如何實現「從一到N」,實現產業化的突破。

  沉下心來推動創科發展

  誠然,發展創科,實現再工業化,令高端產業在香港扎根,不是短期內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我們已經看到創科春天正在走來:香港創科企業數量明顯增加。目前初創企業已經超過4200家,比2019年增加了三成多;這些初創企業涵蓋多元行業;創辦人既有來自內地的,也有來自英、美、法、德等國的。特區政府引進50來家香港以外的創新型企業,他們中既有內地的,也有美英等國的企業。其中,有的行業已經有扎堆的跡象。比如,以汽車相關行業為例,就有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哪吒汽車,聚焦車載芯片研發的芯片設計企業杰平方,行業領先的車規級自動駕駛AI計算芯片和平台研發企業黑芝麻,以及智能駕駛計算方案的提供商地平線。

  這一切既顯示香港正開始釋放本地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也表明更多海外企業和創業者在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的意願和信心。對於普通民眾,掌握這些信息,並從中讀出歷史的變化似乎不太容易。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一旦成功,就會石破天驚,香港步入高質量發展不再是夢。

  背靠國家是香港巨大優勢

  香港發展還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背靠國家,國家的支持無處不在。雖然海外有聲音認為「中國經濟『見頂』了,對香港可能自顧不暇」,但那是小看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前景。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擁有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比較充沛的要素供給保障,門類最全的世界工廠,也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當前中國實行的創新驅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綠色發展,正在為中國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國出口「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不僅反映了國家對外貿易結構變化,也印證了科技創新給中國帶來的無限可能。香港從中獲益將是毋庸置疑的。

  認識香港發展趨勢,對於行政長官提出的將從落實好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提出的推動經濟發展措施、把握機遇、增強香港競爭力、發展內部經濟四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入手,就會有更明確的認知。當前香港特別需要像千手觀音那樣,多手抓,都要抓好。既要沉下心來搞創科,這是香港的長遠之計,也要保護好旅遊餐飲零售等基層民眾的飯碗……只要全體市民齊心,以港人的聰明才智和靈活多變,在有為政府的治理、有效市場的引領下,香港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會令港人失望,也不會太晚。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