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環/清明祭祖\薩日朗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公眾假期,傳統上是登山掃墓、祭拜先人的日子。

  香港人一向重視清明祭祖,從三月開始,每個周末已經出現登山掃墓的人,到了四月四日清明節正日子各大墳場更是出現人潮,附近的交通也實施管制,香港新界地區祭祖更是持續數周之久。

  在香港新界的客家人非常重視清明祭祖,保留着清明、重陽春秋二祭於祠堂拜「太公」的傳統。用燒得紅彤彤的金豬祭拜祖先後,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輩把酬神金豬分給年滿六十的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和庇護已經由祖先帶到每家每戶,這個傳統的儀式被稱為「太公分豬肉」,寓意祖先賜食。因為是一年中村子的大事,即使已經搬離圍村的男丁也會回來參加,以盡一份族人對先輩的孝心。傳統上只有擁有男丁的家族才能分得燒豬,但現在祭祀後有圍席,每席有一份燒豬,男女都有機會吃到。粵語中有句歇後語「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在香港說「豬肉獎」就是每個人都有一份的意思。

  據記載清明節起源於古代農耕社會,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忠誠救主卻最終被燒死,為悼念介子推,百姓三天內只吃寒食,便成了寒食節的起源。最初清明節和寒食節是兩個獨立的節日,祭祀祖先和悼念忠臣,慢慢歷史演變成為一體。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也有清明祭祖習俗,韓國仍然稱為「寒食節」,韓國的朋友家是比較傳統的家庭,這天會在家裏做祭祀,準備各種涼拌菜、冷麵、水果等,做祭祀時都換上西裝和傳統韓服,顯得正式而莊重。

  「清明時節雨紛紛」,多雨的季節更增添了對故去親人的哀思。南方的朋友提醒要在這天吃蕎菜,聽說一年只有這一季才有的吃,形狀有點像葱和韭菜的結合,入口甘甜開胃,沏上一杯今年的明前龍井茶,煙雨中陷入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