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舉措保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與此同時,長江攔河築壩、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人類活動仍然較多,珍稀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尚未根本好轉。下一步,中國將採取三方面針對性措施,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這是記者2日從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了解到的消息。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會上表示,長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分布了400多種魚類。2021年實施禁漁以來,魚類資源開始恢復,2022年標誌性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達到1,249頭,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

  「但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當前長江攔河築壩、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人類活動仍然較多,珍稀瀕危物種生存環境還沒有根本好轉,加之這些瀕危物種生長周期長,繁殖難度大,保護形勢仍不容樂觀。」唐仁健說。

  據介紹,下一步中國將採取三方面針對性措施,抓好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一是強化人工保種科研攻關。目前中國已經建設了一批中華鱘、長江鱘的人工保種場,有了一定規模的親本庫,突破了規模化的人工繁育技術難題。下一步,將持續加強科研攻關、提升保種場人工繁育能力,爭取盡快突破自然繁殖、生境修復等關鍵技術。

  二是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珍稀瀕危物種只靠自然繁殖恢復比較難,必須通過增殖放流來補充野外群體。從今年起,農業農村部計劃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爭取能夠放流100萬尾,力爭未來三到五年能夠逐步增加到500萬尾。

  三是強化重點水生生物的棲息地保護。要保護好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農業農村部將選擇適宜的水域修復重建產卵場,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在攔河築壩處修建過魚設施,落實重要棲息地船舶限速、限航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