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流浮山的發展與創科引導\胡恩威

  特區政府去年發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勾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藍圖和建設構想。特區政府2月表示將參考新加坡聖淘沙模式,將元朗流浮山、尖鼻嘴、白泥一帶重點發展成創科及生態旅遊產業區。總發展面積約411公頃,當中115公頃作數碼科技、旅遊及物流用地等用途。而在擬建西部鐵路的流浮山站預留15公頃興建數碼科技樞紐,提供樓面總面積約410萬平方呎,數碼港將於今年展開研究,確定發展細節。

  筆者認為,政府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做法可以考慮以大型產業帶動、以創科為主體、結合綠色經濟和文創產業。而值得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由數碼港負責進行流浮山研究能否有效推動香港和內地有實力的科企合作嗎?什麼是有真正科技實力的公司呢?例如落戶在深圳的大疆創新(DJI),主要研發無人機、航拍器材、攝影光學器材的科技公司。很多著名的科技公司都落戶於深圳。例如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都設有總部於深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深圳為「矽洲」,肯定其科技領導地位。

  加強政策支援初創公司

  北部都會區的創科發展不需再採用現時辦公室租務模式。大家看看科學園和數碼港的模式需要升級轉型,因為它們現在的運作就是向初創科技公司租出空間,但初創公司成立後如何發展做大呢?就沒有相對的空間和政策配套。香港有很多初創公司首三年做出成績後,便轉去其他地區,例如內地和東南亞發展。就是因為香港缺乏政策配套,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政府的採購政策,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發展機會給初創公司去參與。空間方面,應該由一些業界的成功公司帶動,吸引一些初創公司為其提供服務,變成一個科技社區。科技社區不單只是有大公司,而周邊應該有一些中小型公司。所以應該由大公司主導,而不是像租務中介的補貼方式。北部都會區就是一個新的空間去讓初創科技公司專心發展。

  北部都會區應該以新模式發展,例如是否將流浮山發展讓成功的創科企業參與?或者舉辦一項競賽,邀請大疆、華為等一些內地最尖端的科技公司參與規劃設計。提供空間給一些產業去發展產業,例如給予50年地權給科技公司自由發展。政府用這樣開放的方式才能引進一些產業落戶,例如Tesla落戶上海,投資逾150億開設電動車工廠,上海市政府怎樣和Tesla開始和達成合作呢?特區政府能否引進一些真正具規模的科技品牌來港落戶呢?而不是研究完又是把樓層空間分租出去,欠缺足夠的視野和格局。

  發展科技的目的,就是要香港能在製造上「創新」。例如香港在高端音響產業其實做出一定成績。一些本地品牌,例如Aroma、YS audio的音響器材,在國際上也打出名堂。這些本地品牌是否可以集中發展?現在他們分散在很多工廠大廈,怎樣把它們集中,產生「協同作用」,發展本地創科產業。而最有效去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方法,就是借助深圳一些大型科技企業。大灣區的科技企業,例如美的、格力在港設廠生產。現在深圳也出現一些音響品牌,由耳機到揚聲器,各適其適,已有一定的成績和肯定。

  可邀請企業參與北都規劃

  北部都會區在地理上和深圳接近,特區政府可以邀請一些深圳企業來港,甚至向全世界招商,直接參與北都發展。例如內地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只邀請他們在香港設立辦公室是不足夠的,一定要有製造和生產。例如引進他們去數碼港或者科學園,設立一個先進的生產基地,並進行電池應用的科研。以一些新思維去推動,而不是傳統地產租務模式。以政府目前的做法和時間表,相信在未來十年,在北都區不會達至什麼顯著的成果。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指出,創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香港要發展自身的創科產業,就需要找一些有實力的內地大型科技企業合作,例如大疆創新和香港有些淵源,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研究生課程,2006年畢業後創立大疆創新。大疆的無人機在將來是很重要的技術,如果其總部能落戶香港,對培養人才、引入技術,吸引外資,將會是一個成功的示範。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