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跨境支付 深圳推出組合拳 VisaMastercard可綁定微信支付

◆圖為「2024深圳國際支付季」活動發布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昌鴻  攝
◆圖為「2024深圳國際支付季」活動發布會現場。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昌鴻 攝

  為方便海外遊客和商務人士來華,我國在對多國推出免簽措施的同時,也大力提升海外來華人士支付便利性。緊鄰港澳的深圳市,圍繞「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原則,聚焦機場、口岸境外來深人員、購物消費、住宿和旅遊等,在服務港澳同胞、外籍人士方面先行先試。目前外籍人士的Visa、Mastercard等國際卡也可以通過綁定微信實現跨境支付,大大方便了他們在內地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在昨日舉行的「國際支付季」發布會上,深圳市現場發布了現金零錢包標準化、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等四大創新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去年起,深圳探索跨境支付「組合拳」,打造「支付設施互聯互通、多元發展的大灣區」。2024深圳國際支付季發布會,以「持續優化支付服務 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範區」為主題,現場發布了四項便民支付成果,分別是微信支付優化跨境體驗成果、現金零錢包標準化成果、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創新成果和便利支付示範商圈建設推進成果。

  「暢行華夏」小額支付免驗證

  為進一步暢通外籍人士小額消費路徑,財付通創新開展「外包內用」「外卡內綁」,推出「暢行華夏」免驗證小額支付服務。外籍人士使用國際卡綁定微信支付時,僅需提交簡單信息,便可在一定額度內先行消費。當外籍人士累積交易額度達到限額後,再完善相應信息升級到完整服務。「暢行華夏」服務自今年1月推出以來,得到境外用戶廣泛好評,3月日均新增綁卡數較2月增長近兩倍。2024深圳國際支付季期間,外籍人士使用微信支付消費金額大幅增長,如3月日均交易金額較去年7月增長超過3倍,交易筆數增長超過4倍。

  制定零錢包「深圳標準」

  第二項成果是現金零錢包標準化。今年3月,結合深圳實際指導銀行機構創新推出標準化「零錢包」服務,形成深圳標準。一方面制定統一的「零錢包」標準化服務規範,設立兌換「專櫃」、開闢兌換服務「綠色通道」;另一方面統一「零錢包」內容標準,設置100元(人民幣,下同)、200元、500元三種「零錢包」規格,並對銀行網點「零錢包」配備數量和小面額零鈔備付金額度作出具體規定。截至3月底,全市1,640個銀行網點、覆蓋口岸、交通樞紐的31個外幣兌換點均可提供「零錢包」兌換服務,累計兌換「零錢包」3.68萬個。

  推數幣錢包「軟硬兼備」

  第三項成果是數幣硬錢包。據深圳人行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深圳人行正在指導數字人民幣運營發卡側、受理機構側,雙向開展產品創新,構建了硬錢包發放—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應用生態。

  深圳中行數字人民幣專項工作組負責人王海煒表示,深圳中行推出面向全球外籍來華人員的數字人民幣硬錢包服務。境外旅客入境後,可以在機場、口岸等中國銀行的自助發卡機上,申領一張數字人民幣硬錢包,並通過Visa、Mastercard等國際通行的銀行卡進行充值。客戶後續可在各類商戶門店拍卡消費,乘坐公共交通。

  建行深圳市分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李志偉表示,建行推出創新數字人民幣應用,新推出數幣軟錢包外卡直充、數幣硬錢包等產品功能。境外來華人員一下飛機,就可以在機場申領一張數幣硬錢包,或者使用境外手機號開通建行數幣軟錢包,在深圳暢享數幣支付新體驗。

  打造便利支付示範商圈

  第四項成果是便利支付示範商圈建設。深圳以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範區為目標,擬分兩批打造100個「便利支付示範商圈」。如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作為示範商圈建設「先行者」,目前機場商圈已實現Visa、Mastercard等外卡支付受理覆蓋率超90%,數字人民幣受理覆蓋率超80%,5家貨幣兌換點覆蓋國際、國內出發和到達各個區域,新引進8台可外卡取現的ATM機和3台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終端設備。

  境外人士深圳便捷支付方式

  外卡綁定微信支付

  ◆財付通推出的「暢行華夏」免驗證小額支付服務,使用國際卡綁定微信支付;

  ◆外籍人士需提交一些簡單的信息,可在一定額度內消費;

  ◆累計交易額度達到限額後,完善相應信息得到完整支付服務。

  深圳中行數字人民幣硬錢包

  ◆境外旅客入境後可以在機場、口岸等中國銀行的自助發卡機上,申領一張數字人民幣硬錢包;

  ◆通過Visa、Mastercard等國際通行的銀行卡進行充值;

  ◆之後可在各類商戶門店拍卡消費,乘坐公共交通。

  工行ATM機外卡刷卡支付

  ◆工行在深圳地區的569台ATM機均支持有Visa、萬事達等標誌,可直接在POS機上刷的外卡,消費可直接刷卡,進行自動匯率換算後扣費支付;

  ◆工行推進「零錢通」,率先推出「標準化+定製化」的零錢包兌換服務,為多家出租車公司提供零錢包定點及上門兌換服務,打車可用「零錢通」付費。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