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安徽首家「無人農場」

  圖:3月19日,「90後」新農人焦瑞(右)和父親在無人農場決策指揮大廳查看實時數據。\新華社
  圖:3月19日,「90後」新農人焦瑞(右)和父親在無人農場決策指揮大廳查看實時數據。\新華社

  天氣回暖,眼下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積展開,田野上片片碧綠,生機盎然。農業裝備轉型升級、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在植保等關鍵環節廣泛運用……近年來田間「科技範兒」越來越足,「無人農場」百花齊放,數字化管理助力智慧春耕,農民種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從作物播種到收割全程無人機械智能化作業,病蟲害與土壤情況24小時精準監測,手機APP一鍵澆灌。站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的安徽首家「無人農場」田間馬路,一千多畝綠色麥田映入眼簾。沒有一處農民忙碌的身影,卻越發勃勃生機。\大公報記者 趙臣、實習記者朱順傑亳州報道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焦魁農機專業合作社是國家級示範社,理事長焦瑞一直致力於用科技助推農業發展。他介紹,2022年建成安徽省首家「無人農場」。該農場佔地1030畝,採用北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勞動生產率提高70%以上,單位面積產量提升10%以上。節本增效,畝均年收入要比普通農場增約450元(人民幣,下同)。

  全天候監測 看數據種田

  焦瑞介紹,過去種田靠經驗,現在種田看數據。農場的智慧數字系統由物聯網農業氣象站、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組成,可以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提供掌握農場及作物的實時信息。物聯網農業氣象站可以實時採集、實時傳送每天田間的這些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強度等數據,不僅提高了產量還節約了灌溉成本。農業病蟲害感知系統可實現自動採集害蟲、不間斷監測。位於田地的蟲情監測站每半小時會傳回蟲情數據。當某類害蟲偏多時,系統會發出預警並給出處方。

  智能農機是「無人農場」不可或缺的硬件板塊。焦瑞介紹,「利用北斗定位進行播種,深度、間距可控,播種量也可控。智能化比人工和機械化都更為精準化、標準化。」焦瑞說。「農場採用植保無人機後,單台每天作業面積基本都在1000畝以上,效率是人工的100多倍。即便採用較先進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一天最多也就可以噴灑400畝至500畝地。」焦瑞說,今年種植的9萬畝小麥,如使用植保無人機,30台3天就可以結束防治作業。

  亳州市譙城區農業機械服務中心負責人范立新表示,該區農業農村局通過科技賦能,目前已在轄區四個試點基地推進無人農場建設,涵蓋糧食作物、中草藥作物、經濟作物(高粱、辣椒)等農業應用場景,作物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下一步,「無人農場」的模式將進一步在轄區種糧大戶中推廣。

  科技推廣應用 助降本增效

  多地得益於農業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新機械的推廣應用,如今不少農民算成本賬時笑容更多了,算風險賬時底氣更足了。

  在山東嘉祥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數架植保無人機正在開展除草劑噴灑作業,3個小時就能完成5000畝農田的飛防作業。「僅打藥人工費這一項,就能省10萬元。」嘉祥縣兆福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維運說。

  在廣西北流市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一條今年新投運的工廠化育秧生產線「火力全開」:分盤、供土、播種、覆土、疊盤、碼盤等工序一氣呵成,一盤盤成品秧盤被「生產」出來。「工廠化育秧不受天氣影響,秧苗品質穩定,總體成本可控。」中心負責人李秉燊說,一小時生產的秧苗可供給55畝地,育秧效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