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逾兩個月後始公布

  香港文匯報訊 小林製藥從今年1月中起,已收到醫生通報有患者疑服用紅麴保健食品後出現腎臟疾病問題,但該公司直至上周五(3月22日)才宣布回收相關產品,相距已超過兩個月。小林製藥辯稱是因「人手不足」導致回收進度遲緩,日本記者和食物安全專家則批評,企業經常以所謂「確認事實」、「避免混亂」為由,在「調查」後很久才公開問題,凸顯日企危機管理拖延不決的陋習。

  富士電視台報道,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承認,今年2月6日收到紅麴保健食品安全問題報告時,「已做好要回收的心理準備。」報道批評稱,日本內閣食品安全委員會早在2014年,便警告紅麴相關產品「有健康安全疑慮」,並引述歐洲曾出現類似個案,「小林製藥似乎並非毫無準備,更多是『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

  報道指出,從小林章浩「做好心理準備」到公司回收產品,時間超過一個半月,按照每天服食3粒計算,在此段期間,不知情的消費者平均每人已服用100多粒有問題產品。小林製藥信賴性保證部負責人渡邊純辯稱,「我們的調查人員有限,無法確認相關病徵是由該產品引起。」

  執着於「調查」才進行下一步

  日媒Diamond Online記者窪田順生分析,他發現許多日企的危機公關,是聲稱要「確認事實」才能進行下一步,實則是執着於所謂「調查」,直至不得不承擔責任才被迫公開。然而小林製藥上周五宣布回收產品時,經過兩個月調查仍未查清原因,直至一周後才公布可能導致產品出現問題的成分。窪田批評稱,許多日企內部有人主張「公開問題會製造混亂」,並打壓「及時通報問題」的聲音,「小林製藥過度執着於『確認事實』,拖延了真正應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