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復活節麵包\判答
經久不衰的西方復活節,經久不衰的甜品和美酒,一旦落到意大利的版圖上,總能在習慣之餘,延展出更多的熱情和想像。大概是因為這裏有米蘭的時尚氣息、有佛羅倫斯的藝術天堂,也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哪怕只是一塊鴿子麵包,都能讓人在托斯卡納的艷陽下,獨享明媚和快樂。
在意大利,代表復活節的鴿子麵包(Colomba)跟近幾年在內地流行起來的聖誕麵包潘妮托妮(Panettone)地位其實不相上下,論起國民度來旗鼓相當,只是一個牆外開花,一個在牆內紅透半邊天。後者的歷史更久,而前者,還是一個僅僅度過了一個多世紀的「年輕人」,但細究起來,這兩位也實屬「命運羈絆」了。大概在一九三○年代,米蘭知名甜點商Motta的負責人決定專門為復活節製作一款意大利糕點,但介於多數員工放假在家,人手匱乏,就靈機一動用新瓶裝上舊酒,拿着潘妮托妮的配方,換個模具做出了鴿子麵包。本來是職場人偷懶「划水」,奈何命運垂青,加上力度滿滿的營銷手段,鴿子麵包就這樣火速從米蘭「飛」到全國,敲開了千家萬戶的門。
說是鴿子,其實在現代審美看來,它倒更貼近四葉草的圖案,「葉瓣」展開,復活節的氣氛就神奇地聚攏過來了。在口感上,鴿子麵包跟潘妮托妮確實很像,一樣的蓬鬆甜香,在濃郁橙皮的烘托中,就好像在宣告春天將至。而如今,可可味、水果味、開心果味的鴿子麵包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就像花樣反覆的意大利菜,總在最後一刻,暗藏驚喜。生性浪漫的當地人也在後來給它賦予了無數傳說,無一不是和平遏制了戰爭,柔軟避免了傷亡。也許在他們心中,只要有美食,有溫存的甜依傍着時光纏綿,就能治癒流血犧牲,撫平一切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