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藝文領袖把脈 文化區合作共贏
全球逾42萬人次在線觀看「文化高峰論壇」
「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昨日圓滿落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在總結會上介紹,為期三天的高峰論壇匯聚了逾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參加,包括近40位重量級演講嘉賓和簽署合作意向書的中外藝文機構領袖;連同峰會期間的相關活動,共吸引6,000人參與。高峰論壇亦吸引全球各地超過42萬人次在線觀看。
此次高峰論壇以「跨文化 越時代」為主題,是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文化峰會,亦是「藝術三月2024」的重點盛事。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領袖齊聚一堂,不僅就全球視野下的博物館發展、後疫情時代文化區的定位與挑戰,以及數碼化對文化與藝術的挑戰等問題展開討論,亦暢遊西九、參與香港的不同藝術活動,體驗香港開放多元的城市文化。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雨竹、黃依江
後疫情時代 世界文化區同臨挑戰
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副館長兼營運總監Tim Reeve,亦兼任英國倫敦East Bank董事局主席一職。East Bank位於倫敦東區,是如西九文化區般同樣匯集文化、藝術和展演場館的新興文化區,在Tim Reeve看來,兩者現下所面臨的挑戰也很近似。「我想East Bank和大多數文化區所面臨的挑戰,並非僅限於文化區的發展,而是發展任何一個新區都會遇到的,它與當下時代息息相關。」他指,當下世界各地文化區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後疫情時代的影響。
「疫情之前,我們更多着眼於各自的建造,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築,還有不斷拓展的文化區,我們都為此付出了不少資金與心力;但對於後疫情時代而言,情況又變得很不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應這種新常態,不再只是着眼於獨自的建造和發展,而是抬起頭來,展望如何能夠彼此合作。」Tim Reeve認為,這就是今次所有藝文機構領袖一起來到香港,透過簽署合作協議而建立鏈接的意義所在。「儘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未來關於文化區發展最有趣及令人振奮的探索部分。」Tim Reeve說。
更多展示助藏品走向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East Bank,重要文化機構與頂尖大學匯集在了一處。除了倫敦時尚學院外,倫敦大學學院、羅浮堡大學等都在這裏建立了自己的新校區。East Bank前身是伊麗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中心,高校的入駐不僅提高了這片巨大土地的利用率,亦營造出一種體育、文化、高等教育共融合作的良好氛圍。而且,這些學校的East Bank校區都向公眾開放:倫敦時尚學院的一系列學科打破邊界相互合作,重新定義時尚,並向全世界展示時尚的更多可能性;倫敦大學學院設有展覽空間,展出當地藝術家特別委約創作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及文化機構之間實現持續性的合作。
由Tim Reeve領導的位於East Bank的V&A East項目建設,為V&A新建了一個研究和藏品中心,配備新畫廊與展覽空間。他強調希望能將更多藏品以適當方式呈現給觀眾,這樣才能給藏品一個安全的未來,「許多藏品的年代十分久遠,若無法讓當下觀眾對其產生感受與共鳴,這些藏品在未來將會逐漸變得與觀眾無關,人們既不會再了解它,也不會在意它;但若我們能以適當方式將藏品呈現給現在的觀眾,他們便會更加理解其內涵,就能夠保障藏品走向未來。」
至於世界各地博物館在疫情期間開始大力發展的數位體驗(Digital Experience),Tim Reeve就認為數位體驗並非博物館要達成的最終目標,而是實現更高目標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與觀眾溝通,但最終重要的,還是展品和展覽的呈現。比方說,我們花了很多心思來打造探索館藏(Explore the Collections)這一線上工具,這是為了那些難以親身來到V&A的觀眾也可以欣賞和了解我們的藏品;我們亦設計了『Mused』這一程式,讓年輕人透過小測試、獵奇小知識以及科普短文來激發他們對藝術、設計、時尚、音樂等內容的興趣。這就是我所說的如何利用數位體驗這一媒介來吸引更多觀眾。」
Tim Reeve相信,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區合作網將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強大,「我相信East Bank和西九文化區、V&A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之間,都將會有緊密的合作,我想這就是博物館需要做的事情,博物館是離不開互相合作的。」
海外文博業 冀港搭橋入內地
博物館間的合作亦能促進兩地文化的交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藤原誠就向記者介紹,中日兩國博物館的合作歷史悠久,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現有的89件國寶級展品中,18件都來自中國。「許多中國展品的歷史都遠不止150年,我們很珍惜中國文化。」他表示,東京國立博物館一直在呈現中國文化、展示中日友誼方面付出努力。博物館經常舉辦與亞洲藏品和日本文化有關的項目,但展示中國文化遺產一直是博物館的重點關注主題。在過去20年中,東京國立博物館共舉辦了17場與中華文化相關的展覽。
疫情為許多博物館帶來了挑戰,東京國立博物館亦曾遭遇坎坷。藤原誠表示,疫情期間許多人都足不出戶,因此博物館訪客較少。為維持經營,博物館開始採用線上直播等方式展出展品。藤原誠與團隊於兩年前也曾考慮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但展品因疫情影響無法運到日本,因此他們以高清圖片及視頻舉辦了一場線上展覽。「當時的觀眾相對較少,但作為一場只展示高清相片的展覽,我們獲得了逾兩萬人的支持,因此我認為這種創意性的嘗試也是成功的。」藤原誠亦有考慮今後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辦實體展覽,但因未來不確定因素較多,他仍會不斷發掘不同展覽方式,以應對其他緊急狀況。
東京國立博物館此次亦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簽訂了合作意向書(MOU),因此藤原誠指出:「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 2024」對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是一次能帶來成效與碩果的契機。」
西班牙皇家藏品、中國宮廷品雙向展
今次是西班牙普拉多國家博物館館長Miguel Falomir首次來訪中國,他希望通過此次來港,為次月將在上海舉辦的展覽作準備。談及各國博物館在跨文化展覽上的合作,他表示,博物館需要特別關注歷史的差異和社會的區別,但人們在信仰、對事物的關注、嚮往等方面仍有着共同點與聯繫,因此跨文化展覽能夠高效連通各個時代的不同社會。
即將58歲的Falomir見證了世界文藝中心遷移的過程。他憶述,在他20歲左右時,許多文化活動都還發生在大西洋兩岸,而現在,太平洋地區則承載了文化藝術的未來,香港就是其中一處。他認為香港是中國的國際化都市,也是一座與歐洲聯繫更緊密的城市,因此對於想要進入內地的西方藝術來說,香港比其他城市更適合成為渠道。
Falomir點明,此次高峰論壇為普拉多提供了優質且高效的、與各國業內人士及機構交流互動的平台;藉此機會,常年關注西方藝術的普拉多也會重新審視自我。他指出,從前的許多博物館工作者不會自我審視,因為很多人堅信西方藝術是文化的基礎,並將「無人質疑」展館的運作模式當做理所當然。「這種理論已經不適用於現在了,我們必須重塑自我,必須接受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全球化的世界。」
Falomir表示出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的意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中國宮廷聯繫很深,普拉多的許多藏品也是前西班牙皇家藏品,因此兩座博物館間有着明顯的關聯。」他亦對中國展品表示歡迎:「我們的訪客不太熟悉中國藝術,我認為他們會很樂於在馬德里見到中國藝術品。」
擁抱科技 邁入數碼新紀元
曾任職於日本科學未來館的Maholo Uchida,現為日本東日本旅客鐵道文化創意財團TAKANAWA GATEWAY CITY文化創新中心項目主管。將於2026年開幕的TAKANAWA GATEWAY CITY是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主導的一個都市更新計劃,將人文、歷史、藝術、自然與高新科技相結合,打造出充滿未來感的城市空間。Uchida笑說,GATEWAY CITY就有點像是西九的小小濃縮版,裏面也融合了多元的展覽空間及演出場地。
這次第一次造訪西九的她直言十分高興和自豪:「我來香港很多次了,來西九卻是第一次,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我非常自豪,亞洲終於有這樣一個文化區可以與歐美來競爭。以往,每當我們談起博物館或者文化中心,我們總在模仿西方的模式,亞洲機構們總在他們後面苦苦追趕。我認為香港是聯結亞洲與西方的最佳地點,這裏無疑會成為亞洲非常棒的創意引擎。」
將現場演出收入博物館
一直以來,Uchida都致力於跨領域、跨界別的文化創新與合作,她認為,博物館以往的角色往往是收藏實體的物件,「因為那時我們沒有技術去捕捉或保留現場表演,拍攝相片為多。但是現在我們有新的科技,可以捕捉現場體驗,整個空間、聲音都可以歸檔。我相信以後,現場演出也可以成為博物館展出的展品之一。」她認為,在未來,博物館和劇院之間長達幾百年的區隔與分野會被打破,不同的藝術類別將被共冶一爐。「數碼技術使這成為可能。」
Uchida對科技的發展與文化的融合抱持十分樂觀的態度。她認為,藉助例如VR等裝置,未來的人們也許不再需要在一個特定的實體空間中才能享受現場體驗,而是可以創造出虛擬空間的表演,「這樣一來,藝術可以接觸更多的人。特別對殘障人士,他們也許不能來劇場與博物館,不能看或聽,但藉助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為他們創造演出。脫離了實體演出場地的限制,更多的人可以享受藝術。」
Uchida也認為,亞洲受眾對高科技的接受程度更高,也更快。「對於擁抱技術,亞洲人好像更加樂觀。」她說,「我覺得亞洲國家大多會認為,技術可以幫助人。特別在日本,蓬勃的動畫產業、生活中的科技融入等等非常普遍,我們感覺與科技之間沒有太大的距離。你知道掃地機器人Roomba嗎?日本人甚至會給它取名字,像寵物一樣!」
展望未來,Uchida認為藉由AI、機器人或者數碼技術,人類也許會擁有數個虛擬分身,甚至脫離肉身的限制,在虛擬世界中達至永生。而在文化上,她亦信心滿滿,希望嘗試藉助科技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結合,並以新的形式延續到未來。「例如日本的歌舞伎藝術,我們正嘗試在歌舞伎演出中融入高科技的元素,讓古老藝術找到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