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電子廢物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日常生活有很多電子產品,跟其他商品一樣,會折舊、破損、過時。買新的替換,就無可避免地出現電子廢物的問題。筆者看過一個數據,說每年地球要承受6,200萬噸由手機和相關電子設備所產生的廢物,並預計這個數字將在2030年增加三分之一。難怪有聯合國專家表示,地球在這場跟電子垃圾的「搏鬥」中,很有可能會是輸家。

  當然,香港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像香港這種發展相對成熟和富裕的社會,每人「一機在手」是自然的,不少人還同時擁有多部電子產品。處理一般能分解的垃圾已經不容易,電子廢物就更難應付。幾乎所有廢棄的電子產品裏都含有鉛、水銀和溫室氣體等有害物質,如果在處理或棄置方面做得不妥當,就很有可能會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這是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全球6,200萬噸電子垃圾是2022年的數字,跟2010年相比,大幅增加了82%。目前,電子垃圾的產生量每年增加大概260萬噸,正正是由於電子垃圾所產生的速度遠快於回收設施的增加速度,所以筆者也害怕地球真的會在這場較勁中,敗給電子垃圾。而由於回收設施和公眾教育情況不理想,很多電子垃圾只是扔進堆填區就算了,結果對環境和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可想而見。

  要好好處理電子廢物問題,政府、業界和市民必須配合才行。筆者看過有關「四電一腦」的宣傳海報,這方面的工作當然要繼續。聽說政府已在屯門環保園建立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和回收設施,目的是通過除毒、拆解和循環再造等工序,在嚴格監控的方式下處理廢棄電子產品裏的有害物質。

  至於市民的責任,就是在源頭減廢這方面。筆者在港鐵裏發現部分市民仍使用3年前的手機型號,以前為了「追新款」一、兩年換一次手機的情況似乎不見了,這當然是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