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與寒食節的淵源

  楊桃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繼立春、穀雨、驚蟄和春分之後的第五個節氣。每年的清明節都會跟復活節相近,不少上班一族多請兩天假,便可以自製一個超級長假期往外地旅遊,但更多孝子賢孫並沒有忘記這特別的日子,會帶同祭品到各區墳場掃墓,拜祭先人,藉此表達思念與孝心。

  很多人只知道清明節而不認識寒食節,其實兩者只相差一至二日,卻有着頗深的淵源,有民俗學家更認為清明節來源於寒食節。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為了逃避父王愛妃驪姬的謀害,走到偏遠之處,在水盡糧絕之時,得到臣子介之推的幫忙,才得以保存性命。後來他才知道,當日所喝的肉湯,竟然是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出來,令重耳十分感動,並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報答,於是發奮圖強,最終入主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逐一賞賜功臣,但竟遺漏了介之推,後派人到處尋找,得知介之推與年邁的母親隱居於深山之上,但介之推始終拒絕出山相見,晉文公聽從下屬建議放火燒山,以為可逼他出來。可惜事與願違,大火熄滅後,發現介之推與母親相擁死於一棵大樹下。晉文公既傷心又後悔,於是下令將介之推身亡那天定為寒食節,全民禁止生火,要吃生冷涼食以作悼念,百姓也會上山拜祭。由於寒食禁火,紙錢不能燒,只能置於墳前,人們認為紙錢不焚燒便不能送達陰間,因寒食節與清明日子相近,大家便把吃冷食的習俗併入清明節,並選擇在可以生火的清明節才上山拜祭,後來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