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先行先試 實事求是
垃圾徵費措施押後至八月實施,「先行先試」計劃下月一日起在14個處所率先推出。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將領導跨部門小組督導有關計劃的推行並檢視結果,以便發現問題、累積經驗。有關安排體現了特區政府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施政新作風。
減少垃圾、推動環保,大原則人人拍手贊成,世界上不少城市推行的相關措施都收到了明顯效果。然而,有關措施在香港卻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醞釀多年之後,依然好事多磨,不得不兩次推遲計劃。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不能閉門造車,不能靠拍腦袋決策,而是要深入民間,深入屋苑,廣泛接觸垃圾產生者、前線清潔工、垃圾收集商等業界,才知究竟。
事實上,香港推動有關措施存在多方面的困難。首先,垃圾分類是相關政策的基礎,可惜本港垃圾分類一直沒有做好。香港來來去去仍是「三色桶」,無法涵蓋所有的垃圾種類。以廚餘為例,至今缺少回收設施。何況即使是最簡單的「三色桶」也沒有落實好,存在亂扔垃圾以及「裝假狗」的問題,最終是一古腦兒送往堆填區。
再者,香港住所空間普遍狹窄,是真正的「蝸居」,有的小到連轉身都困難,要放置不同的垃圾桶或垃圾袋談何容易。在一些「三無大廈」,由於沒有管理,缺少相關垃圾回收設施,或者設施距離遠,不就腳,一些居民習慣於隨街亂丟垃圾,形成衞生黑點。雖然政府不時發起清潔運動,但風頭過後很快就恢復舊觀。要改變這些狀況,不是單憑願景就能做到。
有調查更發現,垃圾徵費喊了多年,但至今有八成企業未做好相關準備。一旦倉卒推行,難免出現「裙拉褲甩」的情況。
特區政府決定再度押後措施落實時間,為「先行先試」贏得空間,這是接地氣的做法,有助了解推動有關措施的難點和堵點所在,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這正如中醫治病,先要望聞問切,斷出病灶,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