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壇茶座】應運而生的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發行始末

◆《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1949)
◆《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1949)

  1949年10月8日,即開國大典之後的第八天,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紀1)誕生了。這套郵票共4枚,圖案相同,顏色不同。郵票銘記為「中華人民郵政」,並首創了郵票誌號,將其印在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底邊位置,成為新中國郵票的顯著特色之一。

  承辦此事的是華北郵電局聯絡員鄧連普,他找到了曾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的畫家張仃和鍾靈,請他們來設計紀1郵票圖稿。兩位畫家連夜趕畫出了一張鉛筆圖稿。圖稿上方是充滿喜慶氣氛的大宮燈,上繪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徽,主圖是歡慶解放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通過雄偉的天安門,另外,還繪有正飛翔在天空的人民空軍銀鷹。45年後,張仃回憶當年設計新中國第一套郵票情景:「當我接受了周總理提出要為全國政協會議設計郵票的任務時,我只是個三十剛出頭的小青年。平生第一次設計郵票,對方寸郵票的特點、規律一概不知,但任務就是命令。當時工作頭緒很多,我住在瀛台,一會兒要跑到懷仁堂,一會兒又要跑到勤政殿,抽時間查找和翻閱了大量的圖片、資料。記得那時郵電部還沒有成立,是華北郵政總局承擔郵票工作,與我聯繫的是現在著名的郵票設計家孫傳哲先生。我從孫先生那兒了解了一些郵票設計須知,以後便在16開紙上畫鉛筆稿。從接受任務到畫出圖稿,僅用了4天時間。那個時候,我們的工作仍然保持戰爭年代那種雷厲風行的作風,組織上交給任務,一般只給兩個內容,一是什麼任務,二是時間要求。一切自己去創造,在幹中學習,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當時,北京承印郵票的印刷廠,只能採用雕刻版一種印刷方法。而雕刻版印刷工藝比較複雜,整個工序完全由手工操作。雕刻製作一枚郵票圖稿,需要較長時間,在當時這是不允許的。而採用膠版印刷,製版工藝簡單得多,可以大大縮短印刷周期。為了盡早發行新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決定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用膠印印刷。但是,這兩位畫家對郵票設計的要求不甚了解,畫出的圖稿無法製版。心急如焚的鄧連普匆匆趕到上海,向解放軍駐滬供應處求助,軍代表最終聯繫到了設計師孫傳哲,請他為這套郵票繪製出了符合印刷要求的平凹版圖稿。

  設計師孫傳哲(1915-1995),浙江寧波人,出身於書香門第,1930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院西洋畫系,兩年後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深造,師法徐悲鴻、潘玉良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轉調入郵電部,專業從事郵票設計工作,至1985年,他共設計或參與設計的郵票達150餘套。孫傳哲曾說:「郵票設計家有兩支筆:一支是設計家親手掌握的畫筆,另一支是郵票印刷機。郵票設計家應以適合印刷的構圖方法、色彩來駕馭『印刷機器』這支畫筆,使印出的郵票儘量如實地還原畫稿,甚至錦上添花。因此可以這樣說,一個優秀的郵票設計家往往也是一個優秀的畫家,而一個優秀的畫家卻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郵票設計家。」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華東郵政管理總局供應處在滬招標印製郵票。當時著名的私營出版、印刷、發行經營的文化單位——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正處在任務不足、經濟困難之際,憑藉其有多次印製郵票等有價票券的經驗,在招標競爭中獲勝,取得了承印新中國的第一套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郵票(紀1)的任務。同年9月18日,雙方簽訂承攬印製合同。

  在廠長王雨樓的領導下,由分管工務的副廠長胡維永分管製版印刷。總管理處抽調了一位過去為商務多次擔任監印郵票的老職工陳銘勛下廠任總監印。上海華東郵政管理總局供應處派來軍代表祝存恕駐廠監督。當時是用對開白紙在全張膠印機上印刷的。按照印製合同要求「紀1」郵票分為各地貼用及東北貼用各4種,共印800萬枚,須在政協會議期間分送各地發售。中途因「紀1」郵票圖稿改動(郵票銘記由「華北」改為「中華」而重新製版)致使印製時間非常緊迫。後經商務職工節日加班,使「紀1」郵票首批成品於1949年10月4日出廠,10月12日全部印製完成。「紀1」郵票從簽約到印製完成僅24天,屬於高效率。印刷質量達到很高水平,郵票出售後博得社會各界高度讚揚。

  ◆文:李毅民(高級工程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收藏》雜誌原主編。)

  ◆下期預告:《簪花仕女圖》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