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世故又天真的狡黠

◆《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   攝影:W. Hǒsl
◆《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 攝影:W. Hǒsl

  李察·史特勞斯的一齣半冷門歌劇《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成為本屆香港藝術節的開幕節目,這是令人喜悅的。首先,藝術節增添了一種新鮮的氣息,其次,她有了一個藝術節的勇氣,但更重要的是,她展示了自己的品味——這是一齣趣味盎然且豐富多彩的歌劇作品!

  這一切優秀的元素,不僅來自作曲家,更主要來自劇本作者雨果·馮荷夫曼斯塔——二十世紀初全歐洲最傑出的劇作家。

  走進劇院時,只見幕已升起,開放式的舞台上一群演員正在練習基本功,當中有人還練習單腿轉圈,看見這樣濫得毫無創意的「開幕式」是令我十分掃興的,因為這和即將開始的序曲音響沒有一毛錢關係,而且和古希臘神話中的亞莉安妮也毫無瓜葛,一時不禁暗暗擔心。

  李察·史特勞斯是在馬勒之後擔任維也納歌劇院院長的,並從此開始了和奧地利的文學天才馮荷夫曼斯塔的一連串歌劇合作。當時的西方文藝經過文藝復興以來幾個世紀的蓬勃發展,各方面,尤其音樂上經過華格納的總體歸納,已呈衰竭之勢。李察·史特勞斯在寫完《英雄式的生涯》之後,已經十多年創作不出一個音符來,當時他大嘆:「給我一個主題,只要有個主題,我就可以源源不絕寫出音樂!」

  而馮荷夫曼斯塔就是提供給他源源不絕的靈感的人。他們先合作了《Elektra》,然後是盛大的《玫瑰騎士》,之後就是這部《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了,而其中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那部血腥恐怖變態淒絕於一體的《莎樂美》了。

  序曲在一陣原始簡單的鼓聲中咚咚咚咚奏起,但立刻露出了李察戲謔且圓滑的旋律特色,拼湊出的樂句有許多熟悉的味道。《拿索斯島的亞莉安妮》取材自古希臘神話,但是由馮荷夫曼斯塔全新編寫了一個當代版的故事:亞莉安妮拯救了愛郎忒休斯,不料兩神並未「從此幸福地一起生活下去」,而是被他拋棄在拿索斯這座荒島上。故事的一開頭已經可以讓所有浪漫派的後人哈哈哈笑出淚花,荒島上的三個幽靈般的小妖精用回聲在安慰哀傷的亞莉安妮,但她只一心求死。更添笑料的是,這個時候一部喜劇適時切入,一個當代的玩世不恭的女伶彩碧妮塔,來向亞莉安妮大唱她的車輪戰愛情觀,並把不同形態的男人推到她面前,但這只令亞莉安妮心如槁木。

  如果說莫扎特的《女人皆如此》是開了世人的愛情玩笑,那麼此劇是把玩笑蔓延到了神祗的身上:亞莉安妮此後遇到了魯莽陽剛的酒神巴庫斯,照樣被他的陽剛勇猛所征服。所謂忠貞,所謂永恒的愛,不如放下一點高傲,隨時隨地隨心地迎接一次新的愛情。這部獨幕歌劇首演於1912年,由於中間突然插進一些喜劇元素,三年後加寫了一個序幕來解釋這齣悲喜劇的來由,最後形成這齣有些複雜的劇中劇。這部歌劇我不僅看過五六次,而且在薩爾茲堡還參演過三場,但一直覺得其過於複雜而無心裝載,直至這回遇到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的製作,才真正領略到脈絡清晰的戲味所在,也為這家德國歌劇重鎮的神妙呈現所折服!(我以前看的是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瑞士巴登歌劇院版,參演的已述不贅)。

  除了導演的功力深厚,指揮柏德烈·蘭格也是異常的優秀!他率領的不足四十人的單管制樂團,既展示了精美的洛可可室內樂的韻味,又能呈現新古典主義的多風格轉換,最關鍵的是,他只需輕輕一個轉折,就把表面平庸的李察·史特勞斯揭露出狡黠的古典英雄充當者的神色,所以整個晚上我都在欣喜地聆聽發現中度過——真是一次幾近完美的聆聽享受!

  但是世事難求完美!此劇的幾位主角,特別是亞莉安妮和彩碧妮塔的扮演者,雖然唱得相當美妙,但她倆的扮相,濃眉大眼勾鼻紅唇,從頭髮到衣裳一身黑,再加上彩碧妮塔的一雙血紅高跟鞋,真像紐約Bronx區大街上的夜女出巡,哪裏有古希臘女神的豐腴華美?倒是三個妖精的演唱柔潤悅耳,教我歡喜;而巴庫斯的演唱者實力雄厚,是不可多得的一位英雄男高音。 ◆文:蕭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