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銅器為何華麗過中原?

◆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雲紋銅禁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蕊  攝
◆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雲紋銅禁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蕊 攝

  同樣是青銅器,為何楚地要遠比中原地區的精美繁複呢?蘇榮譽認為,除了與周王室衰敗後,楚國國力增強,逐漸熟練了青銅器鑄造工藝有關外,還與新興的諸侯國在製造工藝上繼承周制之外,急切需要一些更為奢華的,甚至說匪夷所思的青銅器有關。

  蘇榮譽表示,古文獻裏邊關於楚國的青銅器,特別是一些早期青銅器已經明確了他們是楚器,但是春秋中期之前的這些楚器和中原王室的器物沒什麼區別。「按照我個人的理解,這些器物基本上都是王室作坊製作的,這是中央和地方建立紐帶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這是為什麼商周王室要牢牢地控制青銅器生產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淅川下寺墓出土的青銅器,第一次清晰地告訴我們,春秋晚期楚的確有自己的文化面貌,有自己的藝術風格,當然這些面貌和風格都是跟特殊的工藝相關聯的。

  例如曾侯乙尊盤和雲紋銅禁,以及王子午鼎蟠龍冠飾,還有一號墓中的一個青銅盞,它的足和它的紐飾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儘管紋飾、透孔的形式有一定的不同,但是基本的結構和風格是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斷,在春秋晚期楚人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不是孤立現象。

  青銅禁非隨葬主流

  楚國的青銅器初期與中原青銅器有很高的相似性,工藝上也高度一致。武王伐紂之時楚國並不強大。後來成為荊楚,國力強大,青銅器作為當時主要的鑄造工藝,使用得多了,技術就好了。這是楚藝術繁榮、經濟高度發展的體現。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時期楚人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並不是要做大路貨,而是要做不一樣的東西,做一些孤品。」這涉及到楚文化探源問題,也涉及到商周時代諸侯文化地方文化的興起問題,「淅川下寺墓出土的文物大多是禮器,多是容器,這些禮器沒有一件是以失蠟法獨立鑄造的,而那恰巧是失蠟法的優勢。」蘇榮譽表示,能以傳統的塊範法鑄造的器物和部件,無論需要分解為多少個部件,需要多少次的鑄接和焊接,依然採用塊範法,清楚地體現了中國早期青銅技術的本末關係。

  中國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改變是從周「禮崩樂壞」開始的。蘇榮譽解釋說,周王室受到極大的擠壓,逃到洛陽一個小縣城,但是王室的鑄造作坊工廠不可能帶去。這時候諸侯興起,社會劇烈變動,恰逢失蠟法被採用到中原地區。新興的貴族急切需要一些更為奢華的甚至匪夷所思的青銅器。「比如說禁,我認為就是用來隨葬的。它的作用就是一個案子,把東西存放在上面。青銅禁類目前很少,稀有是因為它本就不是主流,可能是偶爾的一種創新,是工匠靈機一動的產物,並不是像鼎、壺、釉這種必須要置辦的東西。」因此蘇榮譽推斷,當時的諸侯國或許在與王室保持一致的同時,又想別出心裁體現自己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