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蠟法在中國演化到登峰造極

◆泥範鑄造示意圖 網絡圖片
◆泥範鑄造示意圖 網絡圖片

  蘇榮譽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失蠟法是一種用來鑄造造型比較複雜、裝飾比較華麗的鑄件的特殊工藝。就現時世界考古發現而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即在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編者註)出現。上述地區的先民不僅僅用之來鑄銅,也用來鑄金等。直到現代,藝術品鑄造法還是失蠟法。雖然材料上可能有所變化,但工藝內涵沒有發生改變。而失蠟法傳入中土,卻製造出體量巨大、造型獨特、工藝登峰造極的青銅器,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中國古代的工匠對技術的追求與融會貫通。

  蘇榮譽解釋,西方人對近東和北非青銅器研究以後,確定這些器物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同時在柏林收藏的古希臘的陶杯上,也有如何用失蠟法來鑄造的圖畫。「所以西方人很明確地知道這些神像造像和動物型的裝飾是用失蠟法鑄造的。」但當西方人接觸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後,都驚嘆中國商周青銅器怎麼做得這麼獨特而精美,是歐洲、中亞和北非都未曾見過的。他們覺得如果不用失蠟法,根本無法完成鑄造,這個觀念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就形成了共識,包括中國一些學者,像研究古代器物的郭沫若先生也接受這樣的說法。

  中外青銅器生產模式不同

  但是安陽的考古發掘卻令中國青銅器的鑄造法有了不一樣的說法。在1929年發掘的時候,人們發現有一些土塊上面有的沾有銅鏽,有的還沾有渣滓,人們當時就覺得,這可能是鑄造青銅器的泥範。「當時有個瑞典的鐵路工程師卡爾貝克來到安陽買了200多塊這樣的泥範。這些泥範被他帶回瑞典後目前還收藏在瑞典的遠東古物館。」蘇榮譽說,1935年卡爾貝克發表了《安陽之範》的文章。文章中明確地說安陽的青銅器是以泥範來鑄造的,這便揭示了商代青銅器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生產系統,這個技術和中亞和近東都不一樣。後來隨着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安陽青銅器是一套以泥範和塊範法鑄造的高錫、高鉛的青銅。

  蘇榮譽解釋說,橫向比較而言,中國運用失蠟法和兩河流域與近東地區完全不一樣,後者用失蠟法來做整件器物,而中國則是做一些用泥範不能製作的透空裝飾部分。例如使用了失蠟法的曾侯乙尊盤、雲紋銅禁的骨架和主體部分,依然會用泥範塊範來做。

  蘇榮譽說,就鑄造工藝而言,泥範塊範是本,失蠟法是末,在技術上的本末關係,一直傳承到漢代還在使用。而到了西漢晚期由於不再用青銅來鑄造禮器了,也意味着這個階段已經結束了。但泥範塊範被延用於錢幣鑄造,到南北朝錢幣鑄造都不用的時候,這套(泥範塊範)技術就消失了。唐以後再做器物,就用失蠟法或者鑄鐵的掰砂法來做。到宋代鑄器基本上全使用的是失蠟法。

  「潮流就是這樣子的,它有主流,有很高的浪,但是它那個流還會用很長時間,或者說它的餘波。」蘇榮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