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裏的文明之青銅篇(下)】草原之路連接中西 雲紋銅禁背後的歐亞交流

◆歐亞草原上的鹿首彎刀  香港文匯報河南傳真
◆歐亞草原上的鹿首彎刀  香港文匯報河南傳真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的失蠟法鑄造工藝提前了1,100多年。但原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蘇榮譽則認為,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看,失蠟法並非中原地區的原創,而是源自於歐亞草原,是歷史上的亞歐文化與技術交流的結果。因此,如雲紋銅禁等精美中國青銅器之技藝很可能是中原地區在成熟的泥範法鑄造各種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的基礎之上,吸收了上述草原地帶用於生產裝飾品和工具的製造工藝,獨自發展成型的。◆香港文匯報記者劉蕊 鄭州、南陽報道

  原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蘇榮譽,長期專注研究中國青銅器演化與發展,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中原地區失蠟法的出現較晚。就目前考古發掘的研究情況而言,青銅時代的二里頭所建立的鑄造體系是將泥範法作為鑄造方法,而失蠟法傳入中原則與北方長城地帶青銅器的發展有較大的關聯。

  蘇榮譽指出,長城青銅器區域是指北至貝加爾湖,南到長城地帶,西達阿爾泰地區,東抵長白山地區,這是個在中國早期清代版圖被稱為漠北地區的廣大中國北方草原。上述區域在考古中發掘的青銅器材料支離破碎,陸陸續續可以看到一些由失蠟法製作的器物,如晉陝高原出土的個別青銅器具有濃厚草原文化特色,顯示草原青銅器文化雖然一直在長城及其以北地帶存續,卻迄今沒有發現相應遺址。

  北方草原或曾有青銅器製造中心

  蘇榮譽稱,原社科院考古所吳恩教授在研究蒙古北方長城地帶的青銅器時有一個假設。認為這裏曾有過一個青銅器製造中心,受到過東邊的歐亞草原西部影響,「我基本上是同意這個觀點。」蘇榮譽說,所以北方草原青銅器的失蠟法的淵源可能來自於歐亞草原的西部,但是在本地有了一個比較大的發展。只是這個發展和持續是怎麼進行的,卻因為目前沒有考古材料的更多支撐,目前還不能建立起完整的譜系來。

  蘇榮譽指出,失蠟法的交流可能源自較絲綢之路更為久遠的草原之路。「歐亞大草原寬的地方有一兩百公里,窄的地方幾十公里,從大興安嶺一直到烏拉爾山,歐亞草原地帶,主要是遊牧民族在草原地帶這邊來回的遊動。這是一個文化交流、技術交流、藝術交流的通道。」

  考古發現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草原地帶青銅器以兵器、工具、裝飾品和車馬器為主,體量都很有限;中原青銅器以禮樂器為主,體量巨大,兵器和車馬器為輔。青銅器在中原生產的規模非常之大,全世界都沒有的。中國青銅器生產無論當時的量質和水平,都是超乎前代的,這也是中國青銅器藝術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蘇榮譽說,事實上歐亞交流要遠遠早於大眾的認知,相關交流影響也體現在舊石器時代。例如尼安德特人大概公元前3萬年前就影響了中國的某些舊石器。「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他們交往的形式和渠道是什麼樣的。」他還舉例說,中國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有小麥了,但小麥是從兩河流域傳入中國的。這意味着,歐亞之間的交流在史前便已經歷過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