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推座標尺助學生研習中史 藉尺識史 度古知今

◆林建新與高錕交往甚密,特別在專題尺通訊篇中加入他的事跡。
◆林建新與高錕交往甚密,特別在專題尺通訊篇中加入他的事跡。

◆東華三院鄺錫坤伉儷中學的師生展示收到的座標尺。
◆東華三院鄺錫坤伉儷中學的師生展示收到的座標尺。

◆林建新向台灣聖嚴法師介紹座標尺。
◆林建新向台灣聖嚴法師介紹座標尺。

◆梁炳華認為座標尺可令學生清晰分辨朝代順序。
◆梁炳華認為座標尺可令學生清晰分辨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座標尺」的專題尺系列涵蓋中國朝代年份數字口訣篇、中醫篇、通訊篇等。
◆「中國歷史座標尺」的專題尺系列涵蓋中國朝代年份數字口訣篇、中醫篇、通訊篇等。

◆「中國歷史座標尺」書法篇
◆「中國歷史座標尺」書法篇

「中國歷史座標尺」使用說明
「中國歷史座標尺」使用說明

學者推座標尺助學生研習中史 藉尺識史 鑒古知今
學者推座標尺助學生研習中史 藉尺識史 鑒古知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五千年歷史浩瀚淵博,朝代眾多且錯綜複雜,倘若不能理清個中關聯,對學生而言便如困迷宮。為更有效地推動中史科的教與學,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永遠榮譽會長林建新於2006年創造性地設計出清晰簡明的「中國歷史座標尺」,巧妙地將中華五千年歷史濃縮於咫尺,並配以不同顏色和必要圖解,助學生知中華史序列,明五千年興替,鑑古知今,學史明智。◆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林建新秉承「重要的國家知識生活化,複雜的五千年歷史簡約化」的理念,在師友協助下始創「中國歷史座標尺」,獲國家及香港的設計專利,而已辭世的香港高齡教育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何景安老師也為座標尺做了大量資料精準和推廣工作。座標尺可謂一種全新的學習工具和文化用品,亦成為人與歷史之間的溝通橋樑。如何讓更多學生持有座標尺?這是林建新始終在思考的問題,他過往曾協辦「知中華史序列·明五千年興替」有獎問答遊戲、「從郵票學習中國近當代史」展覽等活動,既深化學生對祖國歷史的認識和興趣,亦擴大座標尺的影響力。同時,他也與國民教育學會會長梁炳華博士合作推出國民教育篇專題尺,並免費容許座標尺為「中國歷史座標尺——全方位學習教學活動」計劃所用,一眾歷史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正群策群力,助學生學好中史,更享受研習中史的樂趣。

  分門別類呈現歷史文化知識

  「中國歷史座標尺」分為專題尺、冠名尺和國際尺三類,至今生產發行約140萬把。在專題尺中,除應用最廣泛的標準篇外,還有中國朝代年份數字口訣篇、書法篇、文學篇、中醫篇、通訊篇等,從不同角度令使用者熟識各類知識;冠名尺則由各機構訂製,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文匯報在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亦訂製了82,000把「中國歷史座標尺——香港回歸篇紀念版」並隨報附送;而國際尺現有百年奧運篇,連結中國歷史與國際奧運史。

  林建新從未停下豐富座標尺內容的腳步,他至今仍不斷在增加專題尺種類,積極與學校及機構合作共創新篇,如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合作推出的中醫篇簡明闡釋中醫藥發展史;而在通訊篇中,他則藉列舉中國通訊事業發展歷程並向已逝好友高錕致敬……「為了讓大家看到中國古代文學底蘊有多厚,我又做了一把文學篇,另外還有名山篇,展示了國家的壯麗山河。」他近期還研發了座標尺書法篇紙鎮,既聚焦中國文字演變和各種書體,亦展示古代書法名家作品,此尺設計精美,兼具紙鎮功能。

  梁炳華極讚賞座標尺的功用:「如果我們手中有這樣一把尺,無論是教還是學,都可以形象且直觀地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座標尺可幫助學生記住不同朝代的先後次序,不同階段的定位都可以按圖索驥分辨得到。」他補充道,「中國歷史多元且豐富,座標尺是一個綜合載體,匯聚不同文化的歷史發展,將其分門別類地展現出來。這也會間接使學生接觸到不同範疇、類型和層面的與中國歷史有關的知識,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群策群力共推座標尺入校園

  梁炳華從小受師長熏陶,與中國歷史結下不解之緣,也是座標尺走入校園的重要推手。他說:「我們有時會送一批尺給老師,若有的學校很欣賞這個設計我就送多些,若有的學生很喜歡,我就送給他們作為獎品或者紀念品。每年起碼都有六七十間學校會收到這些尺,當學生們互相傳閱和溝通,他們便會認識更多有關這把『中國歷史座標尺』的知識。」

  目前中史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但在高中也只是文憑試的選修科,實際選讀人數並不多。梁炳華表示,近年已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中史的重要性,特區政府也已扭轉過往「冷待」歷史的態度,只是還需時間持續發展,「以往初中中史平均計每年級約每周兩節課,但常由其他科老師兼教,甚至被投閒置散。當學生感受到學校並不重視中史,便也會產生中史並不重要的想法,長此以往成為惡性循環,以至學生日後教導下一代時同樣也不會重視歷史。」其實,學習歷史有助於建立對社會和國際大格局的觀念,也可以啟示未來,「現在社會各界已達成了共識,一定要學好中國歷史。」他也正身體力行,走在「活化」歷史教育的第一線。

  朝代數字口訣量化歷史進程

  鐵道部老年大學副校長魏蓮一見到「中國歷史座標尺」後饒有興趣,認為它很有實用價值,並特意將自己在教學中使用多年的「中國歷史朝代數字口訣」提供給林建新。通過該「口訣」,便可以將中華五千年歷史年代和朝代順序轉變成完整而量化的概念。如果說「尺子」從視覺角度顯示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數字口訣」則以口訣展現中國歷史的進程。二者各有特色,相得益彰。

  各朝代數字口訣之總和為40.5,設1=100年,則總和為4,050年。這個口訣的數位以百年為單位,相對應某一個朝代的大致年限。如第一句「夏商周秦漢,五六八半四」,即為「夏朝約500年,商朝約600年,周朝約800年,因以百年為單位,所以秦朝約50年稱作半,漢朝400年」。後面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