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未雨綢繆提升防災水平
香港地處亞熱帶,每年四月霧季結束,西南季候風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很快便會進入風雨季。天文台昨日公布,隨着氣候持續暖化,預計本港今年的平均氣溫會較正常高,並有高機會進入最高氣溫紀錄首十位;雖然全年雨量可能接近正常,但現時較難預測會遇到何種極端情況,本港仍有機會受到暴雨影響,市民應為風雨季做好準備。
眾所皆知,全球氣候暖化,各地遭遇極端惡劣天氣愈來愈多,本港去年接連遭遇十號風球超強颱風,以及五百年一遇大暴雨等蹂躪,連市區商場店舖和港鐵車站都難逃被浸厄運,塌樹冧山泥更加不在話下,政府部門和市民都被搞到「一頭煙」。
天文台表示,已於去年開始利用人工智能加強各項服務,包括用於天氣預測,並完成更換大帽山的天氣雷達,能更有效監測和應對雷暴及暴雨等各類惡劣天氣。然而,從近年本港惡劣天氣的變化趨勢及整體應變情況,光靠天文台的這些措施遠遠不夠。
雖然過去本港各界應對風雨季的經驗豐富,但近年的一些防災應對又屢現混亂,其中最常見是公共交通安排,例如去年10月在掛起8號風球和黑雨警示時,很快全都停駛,但政府相關機構又未能發揮有效統籌應變協調,任由機場航班正常起降,逾千旅客到了機場卻出不了市區,部分市民的上下班安排又未做足妥善措施,這些旅客和居民頓時慘被「遺棄」,唯有「硬食」冒險開工的士及網約車的漫天索價。
另一方面,隨着全年平均氣溫升高,道路、建築物外牆和斜坡等更易被曬乾,下雨吸濕後暴曬,脹爆表層保護物料及擋土牆的風險隨之增加。當局應事先組織足夠人手,土木工程拓展署應對轄下斜坡進行加固,屋宇署須做好危險招牌或僭建場所的有效處理,樹木辦要提前修葺移除高風險的樹木,渠務署要預早去疏通各區渠道……
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相關負責部門不能輕視一些常識性的應變,例如教育局和勞工處,應確保各持份者清晰知道惡劣天氣下的返工返學安排,各部門也要做好當值、決策和協調,隨時執勤調度資源應變,提升整體防災水平,以免近年惡劣天氣下的混亂情況重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