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塑金庸筆下近百人物形象 雕塑家任哲這樣解構「俠」

◆雕塑家任哲與「周伯通」合影。
◆雕塑家任哲與「周伯通」合影。

◆郭靖和黃蓉雕像。
◆郭靖和黃蓉雕像。

◆完顏洪烈雕像與蒙古包形展廳。
◆完顏洪烈雕像與蒙古包形展廳。

  搭弓扣弦的青年郭靖,金戈鐵馬的成吉思汗,獨臂抱劍的楊過、輕臥繩上的小龍女……由知名雕塑家任哲操刀的金庸小說人物雕塑作品展,作為「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的重頭活動,正在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沙田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多個地標建築展出中。不少觀眾稱讚其作品生動形象,極具個人風格。雕塑家任哲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分享了該系列作品的創作歷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2019年,任哲計劃創作武俠人物系列雕塑,幾經研究後,做出了第一個人物雕塑——《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後來,他接觸到香港策展人方圓明,並與金庸家人聯絡取得授權,計劃做一個更多人物、更大規模的金庸武俠雕塑展覽。2022年,展覽獲得香港政府支持,計劃於兩年後的金庸百年誕辰展出,於是便有了今天的「俠之大者」雕塑展。

  單人不成俠

  今次展覽主題「俠之大者」出自《神鵰俠侶》中郭靖對楊過的一番寄語。在任哲看來,一個人很難稱之為「俠」:「俠是從人和人的關係中產生的。」任哲解釋道,朋友之間重承諾守信譽,能夠互相託付,這是「俠」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與人交往講究「仁義禮智信」,處世有胸懷,這也是「俠」的表現;而俠更加高級的境界,是從小我到大我,從人與人的關係到人與家國。

  任哲有意地將多個雕塑組合展出,如在中環愛丁堡廣場,楊過與小龍女組成的「神雕俠侶」。沙田博物館則有更多組合,其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齊聚一堂,重現了金庸小說中的「華山論劍」經典場景。

  任哲透露,曾想過做《鹿鼎記》中家喻戶曉的韋小寶,但韋小寶也是和其他角色分不開的,笑言「做完一個韋小寶,還要再做7個『老婆』」,遂放棄了在今次展覽中製作。但他的金庸武俠人物創作並未停止,他表示,五年來創作的金庸人物雕塑約有100尊,此次活動計劃在香港陸續展出40尊,還有一些期待着與大眾見面。

  以靜塑動

  雖然製作一個雕塑只需要3個月時間,但「創作」雕塑的前期準備才是最主要的,而這一時間難以估量。自從確定要做金庸武俠人物系列後,任哲和團隊從挑選人物開始層層把關,從金庸寫過的一千多個人物中選出適合雕塑創作的角色,進而考慮如何展現出人物的特點,創作的人物對應什麼時期,牽連着什麼劇情。任哲指出,雕塑是靜態的,但要讓人感受到其動態,是一個難點。

  任哲表示,為了掌握人物的特點,他和團隊專門做了一個檢查單,包含「頭髮」、「五官」、「服飾」等合共28項,每個選中的人物都要填完這28項檢查單後,方可動筆畫初稿。他形容,做雕塑和蓋樓房有很大的相似處,要循序漸進:畫初稿、做小樣、搭骨架、做模具、最終成型。材料選擇上,考慮到形態體量,選擇以青銅和不銹鋼來鑄造,再經過高溫加熱化學物質產生不同的顏色。「這主要取決於人物的性格,比如老頑童周伯通選用不銹鋼,我在創作的時候希望他更shine一些。」

  由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眾多,但任哲在創作雕塑時,堅持以原著為參考。他表示,影視劇也有不同版本,人們心中的武俠形象不盡相同,倘若按照某一版的人物進行雕塑,雕出的只是演員,而非武俠人物本身,這不是任哲想要的。因此,他將金庸原著小說中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反覆閱讀,力爭做到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而合在一起時又能看出統一的藝術風格,他說,「其實每個人物,都是金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