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散為器/「畫喜神」\馮愛枝

  從小在農村長大,有兩件事只要提起來就會毛骨悚然,一是給剛逝去老人穿壽衣,二是給入殮老人蓋棺材板。我們村裏有一位經常爛醉的壯丁,穿壽衣、蓋棺材板都找他,全村好像只有他不怕,手上幹活時還敢和死人說說話。

  在大家都有的這「兩怕」之外,我比別人多一怕,就是拜年時磕頭,不敢往各家桌上供奉的「祖宗」們的遺像看。遺像上雖然多是以前摸過我的頭、打過我的屁股,我喊「太爺爺」「老奶」的人,但因為他們已過世,就連照片都不敢看了。由此,比起那位借爛醉壯膽的大漢,我一直對敢給死人畫像的白面畫師更多一分敬佩。

  今年過年,父親照例把他的爺爺奶奶的畫像拿出來擺上,因為天氣返潮,照片有些皺巴,決定過了春節找老畫師重新畫一張。我對他說今天攝影技術這麼方便,老照片也可以用電腦打印出來。父親卻堅持要找老畫師,指着皺巴的老照片說,電腦能畫這麼像嗎?

  曾祖父與曾祖母的畫像是在他們去世時畫的。人死之後都會有一張遺像,過去因照相技術落後,民間會請畫師將逝者真容描繪下來,俗稱「畫喜神」。這些畫像通常是用工筆畫完成,和黑白照片效果差不多。有作家提及過具體過程,大致是死人斷氣後,請畫師拿出熟宣紙在床前直接勾描,先起一個初稿,上面畫出大致顏面,請親人家屬提意見,是胖了還是瘦了,顴骨是不是太高,眉毛是不是離得遠了。畫師按照意見修改之後,再請親屬看過,無意見了即可定稿。

  眼睛是人物肖像的精髓,畫得像不像,全在眼睛。據說,在很多地方遺像的眼睛是過了頭七之後才補上去。民間解釋認為,逝者的靈魂在頭七會返回家中,如果看見遺像上的自己就會附在其中。

  以前在鄉下找畫師並不難,十里八鄉之內必有一位技法高明的畫師,畫出來的肖像形和神都很逼真。今天,隨着照相技術的提高,民間不再「畫喜神」,這種手藝人也不好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