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竹蔗茅根水\判 答

  湯水的歷史其實比「菜」還要悠久。想來也是,比起下鍋爆炒、顛勺過油,只置於火上靜靜熬煮,確實更符合飲食發展的邏輯。古書上也有記載,湯羹在商周時期就已成熟,時常被端到桌上,末了還能收穫一波「君子自修、靜觀其變」的誇讚,大概能算作用食物來修身養性的最初雛形了。

  把湯做到極致,粵港地區自然最有發言權。所有的食材和藥材到了這,都能化為勺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華,每一碗都有過人之處。有人唯愛葷中提鮮的濃郁復合,而我最喜清淡素雅的小甜水,竹蔗茅根是來港後的第一味清涼,此後依賴惦念,竟然從沒厭倦。究其原因,也許是春天的爽快正逢其時,也許是湯水變成了糖水,在人均苦後回甘的涼茶舖裏,成了鶴立雞群的存在。

  跟眾多製作工序複雜、動輒數小時的「修煉」比,竹蔗茅根水是最簡單便捷的一種了。只要手頭有甘蔗、茅根、馬蹄和胡蘿蔔,碼足四樣就能開動,無論居家待客都毫無負擔。竹蔗茅根的好喝,是輕巧自然的,既不故作姿態,也沒刻意放低身段,藉着廣東人對甜的偏愛,讓嶺南的甘蔗大放異彩。這一鍋裏沒有衝撞,湯中幾味全是甜,連茅根都是藥材中挑大樑的甘潤,細心的本地人在用糖比例上堪比精密儀器,糖分太重會掛住嗓,太淡又缺少滋味,只有配比剛好,滋味才能沁人心田。食材交融疊加,仍舊不燥不進,一碗下肚,腑胃都似開闢了新道,當之無愧的降火平躁,沖淡紛擾。

  我不是文人雅士,沒探究到湯羹中更深一層的底蘊,也跟食療專家們相去甚遠,只知奔赴,不知「進補」。好在湯水的妙各人心中都有計數,於我,它是舊街巷裏留住腳步的一盞燈,也是人生百態下冷暖自知的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