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訓練來自大公」

  圖:香港「大公籃球隊」人員合影,後排左二為金庸。
  圖:香港「大公籃球隊」人員合影,後排左二為金庸。

  金庸始終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職業小說家,「真正擅長的是做報紙、做記者、做新聞。」而在《大公報》的工作經歷,無疑為他的新聞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公報》有一個傳統,在文字上很注意,一個字寫錯了,編輯就會來說,這個字以後不可以這樣寫。報社內部有很多規定,什麼字應該這樣寫,什麼字應該那樣寫,有很多規矩,對編輯的訓練相當嚴格。」金庸曾回憶道,「當年我在《大公報》學做翻譯,記得在翻譯美國一個部長訪問南京的談話時,翻譯老師指出我翻譯得太複雜,其實就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他還耐心地告訴我怎麼翻譯比較好,怎麼就不好了,我至今還能記得。」

  當時大公報社的籃球文化繁盛,上海《大公報》的籃球隊主力,曾代表中國參加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受此氛圍影響,金庸也曾加入香港「大公籃球隊」,參加新聞、電影及出版「團結盃」賽。

  金庸說,「我在《大公報》受到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訓練,並培養起一個報人的理想。」他所崇敬的新聞人,是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總編輯斯考特(C.P.Scott)與《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他們都以言論影響了時代與社會。而提攜、教導過他的幾位《大公報》前輩胡政之、楊歷樵、許君遠,亦令他一生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