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閒話】「搭子」生活
◆ 青 絲
我平時喜歡到郊外的山野徒步,為此加入了幾個戶外QQ群,想要找人結伴進行中長距離徒步的時候,就上線看看群裏最近有什麼活動。其他時間不會登錄,與群裏的人也沒有任何交流互動,大家各忙各的,各自的生活空間和時間都自由可控,沒有酬酢應接方面的壓力。我最近注意到,這種往來模式被冠以一個新詞「搭子」,意指具有相同興趣愛好,會定期湊在一起做同樣事情以滿足情感交際需求的人。
「搭子」並不是新生事物,很多喜歡打麻將的人都有固定的牌友,除了牌桌上,平時也很少有交集。粵式茶樓裏,幾個老年人固定湊在一起飲茶也是很常見的組合,既有人聊天,花同樣的錢還可以嘗到更多的口味。但是,「搭子」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現象,背後也有着相應的邏輯和成因。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提出一個觀點,現代技術的共同特徵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開。因為在現實中直接面對一個具體的人,人們會不可避免地具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必須考慮到他人的情緒感受,有所讓步與犧牲,才能有效合作,避免成為被孤立的版本。
隨着技術不斷發展,服務變得更高效便捷,花錢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降低了個體對群體的依賴,原來結構穩定的社會關係便受到了極大衝擊。如今,包括家庭、父母、親戚、同事已被一些人視為麻煩和負擔,不願再去維持傳統的人際關係,出現了「斷親」「斷友」現象,許多人更願意處在一種能夠保持靈活性,沒有任何牽絆和義務,可以自由地適配市場的人際關係當中。「搭子」於是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現代人應對社會人際壓力的一種出路。
互聯網對現代生活的深度介入,也進一步加強化了「個體性」的所有特點,把人異化成為了猶如可以隨時替換的零件,無論身處何方,或有着怎樣的觀點或愛好,都不難找到相似的人,形成小圈子,取代現實中被拋棄的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異己」。「搭子」成為社會流行文化,即人際關係被「控制在滿足特定需求範圍內」的「精準陪伴」,可以切實解決現代人遇到的很多現實問題——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無法與其他人共享一種標準化的生活模式,但又必須建立穩定的情感價值輸出,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就感,才能抵禦世界。畢竟人在解決基本的溫飽之後,快樂僅有很小一部分是來自於物質,更多時候是取決於精神的豐富。
「搭子」作為一種無壓力社交方式,能讓人根據自己的價值排序,遵循內心所往,去從事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找回本自具足的能量。就像我從網絡上看到的一句話:「做人的徒勞和高貴或許就在於:憧憬過其他生命,但最終還是只想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