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論事/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鐔 言

  近段時間,西方一些政客、媒體與智庫密集拋出「中國自我封閉走『內循環經濟』道路」、「中國崛起見頂結束」、「外資逃離中國」等論調唱衰中國經濟。但事實是,關於中國經濟,西方政學界人士和媒體從來不乏這樣聳人聽聞的「神預言」,但每次都以反覆「看不準」而自打臉潦倒收場,這次也不例外。

  閉關自守?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一招,未來中國的發展注定要繼續對外開放。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中國構建國內大循環是為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這同參與國際經濟循環並不矛盾。相反,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可以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實現自身更加可持續的發展,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遇。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全球29個自貿夥伴簽署了22個自貿協定,自貿區朋友圈越來越大;連續六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展;近日,中方再次宣布對瑞士等6國試行免簽政策,收穫廣泛好評。中國不斷以實際行動證明,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會變,與各國加強互利合作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

  崛起頂峰?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越來越多!

  翻開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置於今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這是中國經濟激發潛力、重塑動能的關鍵之舉。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在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的投入,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還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能。

  近年來,中國的高技術產業投資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高新技術企業數增加至約40萬家;中國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將在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形成規模龐大發展增量,孕育的市場規模預計每年達到10萬億人民幣;中國的「人口紅利」也正向「人才紅利」提升,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發展的新活力、讀出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發現了對華合作的新空間。

  外資撤離?外企深耕中國的決心越來越強!

  2023年,中國吸引外資11339.1億元,同比下降8%,外界開始炒作「外資撤離中國」。事實是,受疫情的「疤痕效應」、地緣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衝擊,吸引外資金額有所波動是正常現象。在全球跨國投資低迷、引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2023年的引資規模仍處於歷史高位,保持了萬億元規模,處於歷史第三高水平。而且不容忽視的是,去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5萬家,同比增長39.7%,其中高技術產業引資佔比達到37.3%,創歷史新高。

  近來,外資來華勢頭不減,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就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跨國製藥企業阿斯利康宣布,投資4.75億美元在華新建小分子藥物工廠,上海成為其第五大全球戰略中心。此外,第七屆進博會已簽約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近200家;肯德基中國門店規模突破1萬家,數量超過美國本土;美國商會訪華團、日本經濟界訪華團等紛紛到訪中國……全球工商界用實際行動表達對中國市場的看好,中國也將以更大力度支持外企繼續「在中國、為世界」,為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多支持便利。

  作為「中國崩潰論」的新變種,近期各種唱衰中國經濟的新論調根本經不起推敲。幾十年來,國際有識之士多次見證「中國崩潰論」的崩潰,早已對這種「狼來了」式的言論見怪不怪。

  正如王毅外長早前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發動機仍然強勁,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在中國經濟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面前,唱衰中國只會反覆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