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何時退休\米哈
你有想過自己要什麼時候退休嗎?一般人說六十退休,到現代人身體健康,不少人工作到六十有多都未言退休。近年,更有人提出「彈性退休」的概念,意思是不要等到人生的晚年才一次過退休,而可以考慮將數十年的退休時間分配到不同的生命階段,於是二十多歲的第一次退休時還可以有健壯的身體去玩極限運動、四十多歲退休時可以換一個居住地云云。
不同的退休方案,自有不同的利弊,但美國哲學家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提醒我們,退休的想像肯定了人類的一種獨特的生命概念,即「人類是跨越時間而活在四度空間」。
什麼是跨時間,又什麼是四度空間呢?大家不用被貌似深奧的學術詞語嚇到。其實,路易斯的概念很簡單。首先,人固然是活在當下有長、寬、高的物理空間,而他認為,當我們有了退休的意識與準備,這證明了現在的我們,也同時活於時間線上的未來。
如果我的解說也沒有令你聽得明白路易斯的話,那麼,還是到你退休時,我們再找時間討論這個概念好了。說起退休,其實,古人又是什麼時候退休的呢?
古人的退休,主要指涉官員階層的上班族。他們的退休,稱為「致仕」,也有「請老」、「告老」、「懸車」、「告歸」、「乞身」、「致政」等說法,例如《禮記·王制》寫道:「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
但,七十退休,也不是必然的。明太祖朱元璋便曾「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而到了清朝,退休年齡又有了例外:三品以上的官員,只要身體許可,可以工作到七十歲之後,如李鴻章便一直工作到七十九歲。
有說,世界上第一個退休金政策出現於一八八○年代的德國,而事實上,清朝的官員也有退休金。舉例,除了勒令致仕的官員(即強制退休者),一般到了年齡限制而退休的都享有半俸,而三品以上的官員更可以有全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