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中國史籍浩如煙海,內容博大精深,其中被賦予正史地位的二十五史最為重要。二十五史一脈相承,連綿不斷,最初創始者為西漢武帝時期司馬遷所撰的《史記》。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擔任太史令(史官)時,已有志撰寫一部貫穿古今的史書。

  司馬談病逝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之職,承父親遺志,着手撰寫史著,但不久將軍李陵率五千人出塞,被匈奴七八萬人圍攻,經過十多天苦戰,士卒戰死大半,加上糧草已盡,李陵決定向匈奴投降。漢武帝知悉後大怒,要誅殺李陵家族,群臣都噤若寒蟬,獨司馬遷一人替李陵家族求情。結果遭武帝撤職下獄,並且處以腐刑(閹割之刑),不久之後武帝恢復司馬遷的職位。司馬遷受到重大屈辱,但沒有因此而消沉頹廢,反而更發憤著書,十多年後成書,初稱《太史公書》,後改稱《史記》,沿用至今。

  《史記》內容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敘述我國近三千年歷史。全書有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表10篇,共130篇,52萬6千5百字。本紀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事跡,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事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及河渠地理,表用表格形式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從史學方面而言,《史記》記事詳實,內容豐富,而絕大部分內容皆以人物紀傳為中心,開創了紀傳體的體例,加上它的通史性質,可說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而司馬遷的人物歸類體例並非一成不變,例如項羽和呂后曾分別主宰天下大局一段時間,雖無帝王之名,但都履行了治理天下的職責,所以司馬遷把他們列入本紀之中。

  又例如孔子,他雖然不是諸侯貴族,但作為儒家創始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影響力不低於諸侯,所以列入世家之列,足見司馬遷的務實態度。再者,在《史記》之前,所謂的歷史,只是帝王諸侯貴族的歷史,《史記》除了記述帝王將相事跡外,還記述了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事跡,例如士人食客、先秦諸子、商人大賈、醫師、占卜者、俳優、遊俠刺客等。司馬遷也為少數民族及外國立傳,例如《大宛列傳》、《西南夷列傳》和《匈奴列傳》。

  司馬遷亦重視生產和經濟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故有《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史記》明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身。」的做法。例如司馬遷雖視項羽為英雄,但對項羽的驕傲自大也作了深刻的批評。對於先秦法家和秦朝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對於法家改革、秦朝大一統等重大事件,他都予以客觀、全面的評價。

  通俗易明 人物鮮活

  《史記》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開創了傳記文學的先河。一般史書,尤其是正史,往往文詞過於典雅艱深,或流於平鋪直敘,或內容文句多重複累贅,令讀者感到枯燥沉悶。但《史記》使用通俗易明及流暢的文字,並且善於描寫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心理狀況,令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讀者眼前。

  《史記》所述的人物和事件,既有歷史性也具戲劇性,例如程嬰為了保存趙氏孤兒而犧牲自己兒子的感人故事、荊軻行刺秦王的驚險情節、楚漢相爭的鬥智鬥力等。後世的小說、雜劇和戲曲如《趙氏孤兒》、《霸王別姬》等都取材自《史記》。

  許多歷史風雲人物都在《史記》留下悲壯的詩句: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項羽的「力拔山河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韓信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盡顯英雄末路的淒滄和悲壯。

  從《史記》中所產生的大量成語典故,如:酒池肉林、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唇亡齒寒、諱疾忌醫、一鳴驚人⋯⋯至今人們在書寫和說話時仍然經常使用。

  司馬遷的《史記》無疑已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亦被後世公認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學和文學方面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