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衣廠「搶人」忙 執樣衣舉牌攬工
穗服裝產業招工熱折射經濟回暖 專家:應優化用工信息匹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紫妍 廣州報道)「我在這裏站了三天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人。」清晨七點,一位滿臉疲態又心急如焚的製衣作坊老闆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隨着開年後訂單陸續到來,廣州海珠康鷺片區的製衣廠再度迎來招工旺季。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場直擊發現,一大早康鷺新招工廣場便裏三層外三層,熱鬧非凡。成百上千位製衣廠老闆手裏拿着最新訂單的樣品成衣,列隊等着招攬製衣工人;不少務工人員則穿梭其中左顧右盼,期盼找到心儀的崗位,現場氣氛熱烈。有專家指出,招工市場的熱度折射出經濟的回暖,而針對「求職難」「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有關部門應主動「出手」,為企業和勞動者「搭台」「配對」,力爭實現更加充分的高質量就業。
「平車,壓肩線、領線,縫拉鏈。」招工的袁先生拿着樣衣指出自己的需求。「多少錢?」「 3塊。」「多少件?」「一百三十五。」早晨七點多,康鷺新招工廣場已十分火爆,場上兩類人群各自特徵鮮明:手上拿着一兩件樣衣,有的還舉着一張白紙寫就的招工信息牌的是招工老闆,他們沿着廣場由外圈到裏圈夾道而站;穿行於他們之間徘徊張望的則是前來找工的製衣工們。雙方講清工序、工價、出貨量等關鍵信息後,覺得合適就迅速前往作坊或工廠開始做工,當天完工後計件結錢。
日結零工模式自由靈活
「全國紡織看廣東,廣東紡織看中大。」中大紡織商圈是廣州服裝產業的代表,目前集聚了六十多家專業市場,有大概三十萬名製衣業從業者聚居在這裏,年交易額超過兩千億元。在過去20多年中,以康鷺片區為首的周邊城中村發展出成熟的供應鏈產業集群,成為有名的「製衣村」,支撐了廣州服裝產業的輝煌。每天,不計其數的成衣從這裏運送到全國各地。
日結零工是康鷺製衣工最主要的勞動模式之一,多位務工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相比在廠裏當固定長工,零工模式更加自由靈活,「可以挑自己喜歡和拿手的服飾款式去做,不想做了就休息,不用跟老闆請假,想做了就來找工。」來自江西的曾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長工雖然穩定,但對技術的要求更高,工作時間也更長。
靈活模式下,招工方與找工方反覆「博弈」,普遍反饋在元宵節後半月餘的時間裏,找工難度和工價都經歷了漲落。來自湖南的蔣小姐在元宵節前幾天就返穗復工,由於當時的返崗工人不多,各製衣廠為「搶人」趕工紛紛提高工價,夫妻倆一天可以有800到1,000元人民幣的收入。而隨着工人陸續返崗,工價降低,競爭也更大,「每天幾乎都做15個小時起,吃飯只有十分鐘,這麼辛苦才三四百塊,就不是很想做。」這也是受訪製衣工們普遍的想法。曾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下一個旺季將在4月左右,五一假期之前,屆時行情可能變好。
供需錯位 就業服務仍需完善
招工老闆們則表示,雖然招工現場人氣火爆,但要招到技術好、工價合適的工人卻不容易。王先生拿着一件灰色衛衣樣衣,想找能夠做整件的工人,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個款式涉及三種縫紉方法,對手藝要求較高,他在這裏站了一上午也沒有收穫,其間不乏熟練工來問,但也因工價低而離開。
有專家指出,當前招工市場的供需兩旺,釋放了經濟逐步回暖的可喜信號,反映了各類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而針對「求職難」「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有關部門應主動「出手」,為企業和勞動者「搭台」「配對」,通過優化勞務中介服務監管,保障新技術在用工信息驗證和匹配領域的應用,提高用工信息篩選驗證效率,促進就業崗位精準匹配,推進就業服務智能化、精準化、品牌化、同步化,從而實現更加充分的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