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拓展中西醫協作 造福更多市民


  醫院管理局昨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已將中西醫協作治療,由原有8間指定公立醫院,擴展至26間,全面涵蓋七個醫院聯網的急症 / 復康醫院,共有53個服務點。這對市民無疑是個大好消息,尤其是中西醫協作乃解決當前本港醫療服務供應嚴重不足最快見效的辦法,如能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西醫臨床診治機制,真正做到優勢互補,廣泛地將中醫藥納入社區醫療網絡,將能造福更多市民。

  醫管局推出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已超過十年,可惜仍要等到李家超擔任特首,才於去年初將協作常規化。雖然截至上月底,中西醫協作的住院服務總診症量僅超過4.4萬人次,相對於目前市民每日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有如九牛一毛,但隨着協作計劃的不斷完善和擴容,相信未來診症人數會有明顯增加。

  近來政府為開源節流,擬調整公營醫療服務收費,引起大眾關注,其一主要原因便在於公私營醫療系統服務供應嚴重不足。本港現時平均每千名人口只有2.1名西醫,即使增加學額及提升培訓力度,遠水救不了近火,增加的西醫人數也依然應付不了市民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本港共有近萬名註冊中醫,這些資源若能運用得宜,不但能大幅紓緩醫療人手荒,亦能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服務。

  目前中西藥協作樽頸,一是有些人仍抱持頑固僵化思維,未能令中醫藥物盡其用。雖然立法會早於1999 年通過《中醫藥條例》,亦早已成立「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但直至最近,當局仍只是將中風、肌肉及骨骼痛症、癌症紓緩及癌症治療四類納入先導項目,對於中醫藥同樣擅長的老年康護仍有限制。相關方面理應加快將中醫藥納入基層和社區醫療網絡,擴展至護老等領域。

  另一方面,目前只限八達通支付中醫治療亦毫無道理。內地醫療系統中西醫協作服務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各類配套和醫患供需等情況都很值得本港認真學習和借鑑。香港有良好的中醫藥發展土壤,過去數十上百年來,市民都有向中醫求診及選用中藥的習慣,香港走中西醫協作和融合的條件,是其他地區所不能比擬,將其全面推展至公私營醫療,長遠對市民和業界都是件天大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