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稻米得來不易

  詩葉

  近日到某快餐店用膳,剛好鄰座的客人吃完離開,看到他們一桌子杯盤狼藉,遺下兩碗原封不動的白飯。也許有人認為沒有問題,認為他們已經支付了費用,吃剩或不吃又與其他人何干?不是想去批判別人,只是覺得有些奇怪,為何食物分量不按人數點餐?他們其實只有兩個人。快餐店也有宣傳客人可依照個人需要,如覺得自己吃不完可以要求少飯,以減少浪費食物。曾有人到壽司店吃壽司拍片,原來重點是他刻意只吃壽司上面的料,卻留下了一堆堆的米飯。既然不愛吃壽司的飯,為何不直接光顧刺身店?

  昔日米飯可說是大眾主要糧食,「香港米業」是本地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過往舊式米行成行成市,今天已買少見少,要體驗當年的米行面貌與情懷,便要到博物館了。今天雖然仍有人是「飯桶」,每餐無飯不歡,但也有人選擇吃粉麵、薄餅和麵包等,不知是誰將健康與戒飯畫上了等號,因減磅原因而米粒不沾者為數也不少。但要注意長期戒飯,缺乏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會容易疲倦、精神難以集中,情緒也受到影響,會因吃得不夠飽而多吃了其他東西,最後減磅還是不成功,可見人家說的並不一定正確。

  唐代詩人李紳在詩作《憫農》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生動描繪出農民在烈日當空下辛勤耕種的情境,慨嘆一粒小小的米得來絕對不易,希望大家也能珍惜食物,作者可以說是推廣「惜食文化」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