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集/孤獨的戰役\林中洋

  同樣的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讀,感受都會不一樣。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上初中的時候第一次讀,覺得這個老人辛苦了半天,最後白忙了一場,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寫這麼一個沮喪的故事;年紀稍長,也曾一度佩服老人「可以被殺死,卻不能被戰勝」的不屈精神,認為這是一首強者的頌歌。

  轉眼半生已過,回頭再看這本書,不禁掩卷唏噓,因為那裏面的滄桑,已化成了千百種的人生滋味,滲透在字裏行間,撞擊着人的心靈。

  書中的主角除了老人聖地亞哥,就是那條大馬林魚了。這條魚不僅比老人的漁船還長,而且強壯機智,老人在與之鬥智鬥勇的兩天兩夜中,對這條一直沒有露面的大魚充滿了尊敬,老人和魚說話,揣摩其心思,佩服其勇敢,他們是勢均力敵的對手,但更像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在原著中,海明威在寫到這條魚時,用的不是動物的「牠」,而是「他」,彷彿這不是一條魚,而是一個人,當老人終於戰勝了「他」,並把「他」拴在船沿往回行駛的時候,魚似乎在與船齊頭並進,看不出是誰在帶誰回家。起初,我以為老人對大海和這條大馬林魚的敬重,是出自對自然和生靈萬物的熱愛,現在,我想,老人是在魚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他與「他」的搏鬥,應該是一個戰勝自己的過程吧。

  老人出海的那一天,已經接連八十多天沒有打到魚了,他可是一個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漁夫啊!曾經的他到過天涯海角,可以與人掰一天一夜的手腕,直到把對方擊敗為止;如今,他早已是孤家寡人,妻子已死,除了一個鄰家的男孩子,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左手還不時抽筋,影響着他的氣力……然而他那一天仍然像往常一樣出海去了,那條大馬林魚咬鈎的時候,他放長線,讓魚拖着他和他的漁船走了兩天兩夜,這是一場漫長的體力與毅力的考驗,當魚最終浮出水面,老人的氣力已到了盡頭,但是他仍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數,與魚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殊死較量……

  老人是想向世人證明自己還沒有老,還像以前一樣驍勇善戰嗎?還是想向自己證明什麼?故事的結尾更是帶有悲壯的色彩──在回家的航程中,那條拴在船沿的大馬林魚,被撲上前來獵食的鯊魚一塊塊撕走,當老人終於回到漁港的時候,那條魚已經被吃了個精光,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掛在船邊上,好像一枚無用的勳章。這整個過程,彷彿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戰役,更像是一場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人生。

  也許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戰役,打到最後才發現,所有的敵人其實都是自己。這些戰役無所謂成敗,因為終點皆是死亡,那麼所有的努力豈不都是虛妄?但是那又怎麼樣呢!在老人的這場戰役之中,他戰勝了自己的傷痛、不安與畏懼,打敗了那個手腳已不太好使的、年老的聖地亞哥,重新找到了自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意義吧。

  海明威曾發表過著名的「冰山理論」,即寫作者描述出的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水面下看不見的八分之七,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體會。《老人與海》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海明威卻能用簡約到極致的語言把它講述得如此意味深長,每次翻看,都會有新的發現與感悟,這樣的書,如好友,如美酒,能有一卷在手,萬幸。